算命阵法图(算命法则)

12月7日相约 乱世无双 成都夺还战

方阵:方针是冷兵器时代,军队战斗的最基本队形。大的方阵都由小的方阵组成,这就叫“阵中容阵”,孙膑认为方阵应该“薄中厚方”,就是说方阵中央的兵力少,四周的兵力多。中间兵力少,可以虚张声势。四周兵力多,可以更好的防御敌人进攻,方阵是一种攻防比较平衡的阵型。指挥等金鼓旗帜一般部署在方阵的后方。

圆阵:圆阵是为了进行环形防御的。金鼓旗帜部署在中央,没有明显的弱点。

疏阵:疏阵即疏散的战斗队形,方阵圆阵等均可疏开为疏阵。疏阵加大行列间距,通过多树旌旗、兵器、草人,夜间多点火把,以少数的兵力显示强大的实力。

数阵:数阵就是密集的战斗队形,集中力量进行防御和进攻。

锥形阵:就是前锋如锥形的战斗队形,锥形阵必须前锋尖锐迅速,两翼坚强有力,可以通过精锐的前锋在狭窄的正面攻击敌人,突破、割裂敌人的阵型,两翼扩大战果,是一种强调进攻突破的阵型,锥形阵又叫牡阵。

雁形阵:所谓雁形阵是一种横向展开,左右两翼向前或者向后梯次排列的战斗队形,向前的是“V”字形,就像猿猴的两臂向前伸出一样,是一种用来包抄迂回的阵型,但是后方的防御比较薄弱。而向后的排列的就是倒”V”字形,则是保护两翼和后方的安全,防止敌人迂回,如果两翼是机动性比较强的骑兵,则在静止时,可获得处于中央步兵的保护与支援,而又可发挥进攻骑兵的威力,增加突然性。亚历山大在印度进行的会战就是近似于这样一种队形。

钩形阵,钩形阵正面是方阵,两翼向后弯曲成钩形,保护侧翼的安全,防止敌人迂回攻击后方指挥金鼓之所在。

玄襄阵:这是一种迷惑敌人的假阵,队列间距很大,多数旗帜,鼓声不绝,模拟兵车行进的声音,步卒声音嘈杂,好像军队数量巨大,使用各种办法欺骗敌人。

常阵:北宋军队征战,往往把部队分成前锋、后卫等各个部分,由各个部分分别组成的阵型,被称为“常阵”。换句话说北宋军队征战,往往将部队根据战术目的分成各个部分,组成“常阵”,然后组合在一起,进行战斗。它包括以下诸阵:先锋阵、策先锋阵、大阵、前阵、东西拐子马阵、无地分马、拒后阵、策殿后阵等。先锋阵,是由前锋部队所组成的战斗队形。前锋部队类似于现代的前卫部队。前锋的任务是“御奔冲,陷坚阵,击锐师”,因此北宋也同历代一样,“选精兵,置先锋阵”。策先锋阵,是由策应先锋的部队所组成的战斗队形,“置阵在先锋阵后”。此阵由“骑将一员统之”。当“先锋抗敌或兵势不支,则策先锋为应援”,以制敌“奔突”。大阵,亦称中军阵,是由主力马、步军所组成的战斗队形。一般成长阵(纵队)或方阵。排阵时,“以步军枪刀手在前,杂以旁牌、标枪,当阵面联布、木拒马,或间以大车,谓之‘阵脚兵’”。而强弓劲弩在其后排列。同时,“一阵开四门,骑兵居其中,候出战,即开门放战队出”。总之,主力是以“车营”的形式,排成四面防敌“戎马突驰”的阵势。需要出战时,四面开门,放“战队”出战。

前阵:是部署于“中军大阵之前”的奇兵。《武经总要》说,“当敌以正阵,决胜以奇兵,前后左右俱能相应,则常胜而无败”。。。《武经总要》还引述风后握奇图和辽军布阵之法,认为奇兵数应占大阵兵数1/3左右。东西拐子马阵:这是直接保护大阵的一种布阵,“为大阵之左右翼”。之所以置此阵,是鉴于“夷狄用兵,每弓骑暴集,偏攻大阵,一面捍御不及,则有奔突之患,因置拐子阵,以为救援”。此阵兵力数目,也是量大阵兵的人数而为之,且临时抽拣而成。无地分马:是中军大阵所控制的机动部队。布置在“大将军营阵”的四周,“备缓急驱使”。其兵由各指挥(营级单位?)所组成的战队里抽调。机动部队的多少,“临时分置,无定数”。

拒后阵:亦称“殿后”,是由后卫部队所组成的战斗队形,布阵于中军大阵之后,以防敌人从后面袭击。宋人认为,在“军阵之制,粮道居后”的情况下,为了防止“粮道断绝”,布拒后阵很有必要。《武经总要》说,宋太宗对辽几次作战的失败,都与“粮道”被敌“断绝”有一定关系。因此,从真宗开始,则注意置“兵殿其后”,以便“缓急用之,无腹背受敌之患”。

策殿后”阵:是由策应殿后的部队所组成的战斗队形。它在拒后阵与主力之间布阵。平戎万全阵:是宋太宗赵光义亲自制作并授予大将军的,所以颇受重视。平戎万全阵是由前后左中右五军组成,约十七里见方的正方形大阵(个人认为此方阵如此拓展纵深,可压缩敌人骑兵机动的空间)把主力步兵部署在阵势的中央,加强战车,组成三个车营增强步兵的防御能力与攻击能力,把骑兵部署在前后左右担任警戒和掩护中央大阵……这是一种保守的防御阵型,达到以步兵为主力的宋军可在平原对抗北方游牧民族骑兵的目的。中军大阵由三个方阵排列而成,是全阵的主力……每个方阵周长二十里(折合360步×20=7200步)。每五步为一“地分”,每“地分”用大车一乘,步兵二十二人防守,另有无地分兵(即机动的预备队)五千人居方阵中,每方阵共用步兵三万六千六百八十人。三个方阵共十一万零四十人,另外加望子(即观察兵、陈望哨兵)二百四十人,总共步兵十一万零二百八十人……前阵与后阵(即前锋与殿后),各两列骑兵。。。前列骑兵六十二队,每队五十骑,共三千一百名骑兵。后列六十二队,每队三十名骑兵,共一千八百六十名骑兵。两列共四千九百六十名骑兵,另加探子(侦察)四十名骑兵,总共五千名骑兵。前后两阵共一万名骑兵。东西稍阵(即左、右翼),各两列。前列一百二十五队,每队五十名骑兵,共六千二百五十名骑兵;后列一百二十五队,每队三十名骑兵,共三千七百五十名骑兵。每阵共一万名骑兵,另有探子六百五十名骑兵,总共二万零六百五十名骑兵。。。

平戎万全阵,所用兵力共十四万零九百零三人(主力步兵十一万零二百八十人,前、后、左、右各阵骑兵三万六百五十人),另外还有用作车营防御的大车一千四百四十乘。该阵中军大阵的正面宽约十七里(每个方阵正面与纵深各五里,方阵与方阵间隔一里);前后两阵每队正面六十五步,正面共约一十一里零七十步(65步×62=4030步,折合11里70步);左、右两阵,每队占地五十步,正面共约十七里一百三十步(50步×125=6250步,折合 17里130步)……

本朝八阵:据《武经总要•本朝八阵法》记载,北宋所谓的本朝八阵,系指方阵、圆阵、牝阵、牡阵、冲方阵、罘置阵、车轮阵、雁形阵共八阵……八阵所用的兵力和编队参照了李靖阵法,即:每种阵均用马步军共一万四千人列成。其中,步军编为二百队,每队五十人,计一万人;马军八十队,每队五十人,计四千人。每种阵,都按唐代军队那样,区分为中军、左右虞候、左右和前后共七军。各阵阵中“每十人为列,皆面面相向,背背相承”。“一卒占地二步,一马纵广二步”。“本朝八阵”除圆阵(因与车轮阵同形异名)外,《武经总要》中均附有阵图。各阵图中兵队的名称,沿袭唐朝。。。图中的“驻队”,即北宋的“阵脚兵”(所谓阵脚兵,就是这些兵力是为了布阵的初期,占领足够地域,防止敌人冲阵,保护自己从容布阵的,而在布阵完成之后则是保持阵势的形状而存在,往往由弓弩手为主力构成,我们听评书或者看旧小说中,往往有弓箭手射住阵脚之说,就是为此);图中的“战锋队”、“战队”、“跳荡”、“奇兵”,就是北宋的阵内战兵及无地分兵。。。图中的七军名称也是沿用了唐朝的军事语汇,比如:右虞候、右军,即北宋的先锋、策先锋将;前军、后军,即北宋的左肋、右肋将;左虞候、左军,即北宋的殿后、策殿后将。北宋的本朝八阵名曰八阵,但因圆阵与车轮阵本是同阵异名,故实际仅有七种阵。综观这八阵阵名、七阵阵图和《武经总要》所作的说明可以看出:八阵的阵名,都与前代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在各种阵形的排列方法上,则与前代有本质不同。古八阵,都是军队主力排列方式的变化,而宋所谓的“本朝八阵”,除了圆阵与车轮阵以外主力总是列成对四周防御的方阵,只是以一少部兵力,在主力方阵的前后左右,作些象征性的变化,用以附会象征古意,这和古八阵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说本朝八阵可以说是一种变了形的方阵。前代八阵虽然也有防御队形,但主要的还是进攻队形,而宋的“本朝八阵”,从实质上看,通通变成了的四面防御队形。也就是说,各阵的主力仍然未脱离单纯防御的模式,与其前代军队的进攻精神无一继承。这种情形的出现,不能不说是与北宋采取单纯防御的的保守军事思想有关。当然,这和当时所面对的威胁也有关,因为宋代与前代不同,缺乏骑兵,而又面临机动性强大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士,所以两翼和侧后方向总是遭受威胁,方阵圆阵等面向四面防御的阵型确实是防御骑兵迂回包抄,而古八阵以主力设置为雁形、锥形等阵形,是一种面向某一方向的进攻阵形,侧翼的防御大大减弱了(实际上,个人认为古八阵是一种组合的阵型,个个部分排列成古八阵,然后再组成一个更大的阵势。其中,还应有各种阵型之间的变化方法,不过今天已经都不可考,而这些东西才是我国古阵精髓之所在,穷究与各阵型的排列方式与形状,只不过得其形,而不得其神。。。不过是我国古阵的皮毛而已。。。),在缺乏足够骑兵的情况下,使用步兵排列的阵形向机动性极强的骑兵进攻仿佛并不可能,因为战况不利的时候,骑兵可以随时脱离战斗,或者迂回进攻侧后方向,所以说,采取方阵或者圆阵的阵形在野战中对骑兵进行防御还是合适的。。。宋的本朝八阵错就错在不应该搞这么多花点,如果方阵能够奏效的花,干嘛把事情复杂化,非得搞出个不伦不类的八阵呢。。。看来这也是脱离了实际战阵文人的产物。当然也不排除《武经总要》的阵图不准确的可能。宋军中骑兵十分缺乏,只占全军总数的七分之一,骑兵中又往往有十之三四无马(《李卫公问对》中,李靖主张在骑兵营地设置木马,以利于骑兵训练上下马,真不知道这是因为缺马还是因为习惯如此,不过可能是现代鞍马的来源也说不定)。最高曾达十之八九无马.如刘光世军五万二千人,仅有三千多战马,可见宋军缺马到何种地步。。。另外宋马体形较小,一般约1.36米,按现在的标准也不算大马.韩世忠曾向高宗献马一匹,“高五尺一寸,云非人臣敢骑”,约合1.58米,而这已是宋朝罕见的大马了。为了对付游牧民族骑兵,宋代在阵形上下了很大的工夫,企图在野战中以步抗骑。两宋时期个人认为有两种阵形值得一提,那就是宋代的弩阵和叠阵。

弩阵是一种发扬蹶张弩(一种用脚蹬拉上弦的弩,威力要比用手上弦的臂张弩大)威力的阵形。分成三列,从后至前,第一排上弦,第二排上箭进弩,第三排瞄准射击。运用时,第三排射击后,则通过两列之间的空隙,回到第一排身后上弦,第二排进弩之后,进入瞄准射击状态,如此循环反复。获得持续的较密集的远程打击能力。

叠阵是宋代四川吴氏兄弟创立,见于《宋史》,也是分为三列,刀枪持长兵者居前,弓在后,最后为神臂弩或者为踏蹬弩。这是接近实战要求的,作战时,全军跪坐,当敌接近至100步时,令一神臂弓手起立射之(这是为了测距),若可入敌阵,则神臂弓手俱发.敌接近至70步时,令一平射弓手起立射之,若可入敌阵,则平射弓手俱发。当敌至拒马,则枪兵与之肉搏。如此,使用远程打击武器层层拦截防御,削弱敌骑兵迅速机动的能力,使野战中步抗骑成为可能。下面再来谈谈明军阵形。

戚继光鸳鸯阵:12人为最基本的战斗单位,这一阵形,最前为两个牌手,分别是长牌手、藤牌手(其中一个为队长),然后是跟着狼铣手两名、再次是四个长枪手,最后是两个短兵手。作战时以藤牌防护远程射击兵器(这时候牌手面向敌人,其余人排成纵队,其余人躲在牌手后面,),以狼铣为进攻主力,以长枪取人性命,短兵是防止敌人进身,或者长兵疲惫时进攻的。鸳鸯阵的再抗倭战斗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取得了巨大的胜利。鸳鸯阵是最基本的阵形,还有许多变化。

小三才阵横队,“狼铣居中,左右各一长枪,长枪左右短兵和牌,一伍平列”,这是在窄路上采用的阵形;一头两翼一尾阵,把参战部队分成四部分,最前者为头,是正兵,主要的进攻部队;两翼为奇兵,保护头的侧后方向,在适当时机进攻敌人的侧翼,尾是策应部队(相当于预备队),随时准备增援任意方向。

阵法

太阴奇门阵法/颠倒八阵图/九宫图/九子母天魔玄阴大阵/都天烈火仙阵/大须弥正反九宫仙阵/

遁法

无行剑遁/先天五遁/金遁/地遁/水遁/玄女遁/五鬼隐行遁/天高晦明遁/天魔遁法/小修罗遁法/七星光遁/太乙遁/七禽五遁/七禽遁法/五方五行天魔铜行遁法/霹雳震光遁法/三七遁法/先天五行无量遁法/飞雷遁法/赤尸遁法/飞龙遁法[地遁]/四九遁法/佛家心光遁法/

潜行之法

太阴潜行之法/六戊潜行之法/潜行挪移大法/隐身法/木石潜踪(隐身法)/芥子藏身法/不坏金光护身法/金刚护身之法/

混元终气套/颠倒迷仙五云掌/降魔金刚掌/石火电光/

天眼通/内视之法//避火诀//透视法/辟谷法/吹云法/避毒真言/天刑咒/归魂咒/玄门度气之法//太昊真诀/

九天都篆阴魔大法//十二都天神熬//诸天欲魔五淫脂魔法[酸、疼、痛、痒、甜、软、舒、适]/十二花煞神罡/九子母阴魔销魂大法/玄阴神煞/

神行法

千里户庭囊中缩影之法/诸天挪移大法/千里腾光法/移山缩地法/地行术/催光穿云法/

开山法

六丁开山法/金刚移山法//开山彻地法/玄天移行大法/移山换岳之法/大力千斤神法/

逃命法

天魔解体大法[自残肢体/傀儡]/诸天神魔化血飞身大法/天魔裂形大法/血光护神之法/

采补、魅法

素女偷元/化金刚荡魂邪法/因意入窍魔法/天{女+后}迷神大法/七圣迷神法/天魔摄魂舞/大销魂法/

佛法

枯禅/天龙禅/金刚禅/西方天龙幡唱/

天魔阴火[葫芦内一幡装]/

九幽转轮大藏法术/两界十方金刚大藏真言/

化身之法

身外化身之法/三元一体坎离化身之法/

收剑法

收剑口诀/捉光掠影之法/涵光掠影之法/分光捉影之法/

侦察法

水晶照影之法/缩天透影之法/血光返照太阴神镜/窥天测地之法/冷焰搜之法/裂地搜神之法/都天罗刹赤血搜行之法/大搜摄法/晶球视影/天眼透视之法/天视、地听之法/

收魄之法

诛魂收魄之法/小藏炼魂却敌大法/毒刑锁骨穿心小修罗法/阴魔聚兽化骨销行大法[采生魂而炼]/化血分魂之法/元阴摄神妖法//五鬼摄魂之法/借物镇魂法/金刀戮魂法/太阴吸魂之法/小诸天四九归元招魂之法/

算命

七禽神术[算命]/先天神术[测算]/小衍神数[测算]/先天大衍神术/

刑讯逼供法

佛门降魔锁骨缩身之法/玄门先天一气大擒拿法/阴魔大擒拿法/金刚大力手法

炼宝法

己寅九冲小乘多宝法术/

困人法

颠倒五行大混沌法/缩河行地之法/倒转乾坤大法/颠倒乾坤五行移转大法/换影移行之法/先天奇门禁法/禁光闭影之法//长地之法/九天都篆颠倒乾坤大法/

无相仙法/大五行莲花化劫之法/小旃檀妙法/熊经鸟伸图/

五雷天心正法/太青五行禁制之法/反七刹之法/脱骨代身之法/佛门小传轮三相化生妙法/

血身大法

打仗没阵型,等于耍流氓,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古代军队的战术主要就是靠阵型实现的。因为通讯手段基本为0,声音传不远,旗子看不到,烟火和乐器比较单调,传令兵跑的慢还会被杀伤,机械化的阵型是唯一能实现将领意图的。对于士兵来说,你只要记住你旁边是谁,是应该和别人站横线还是斜线,至于其他的有士官把握,军官管一大片。将领管得管不到军官,那还真不一定,祈祷大家正常发挥吧。

就不说古代军队了,你去看原始部落战争,就十几个人,照样有索敌,前锋,中坚,两翼骚扰,远程输出,物资保管。那可是几万年前就有的了。

两边包抄这是最简单最通用的阵型了,傻子都会用,用的好不好就看将领的控制能力和士兵素质了。汉尼拔两边包抄以少打多,但是包抄前那几个小时的阵型对抗才是真本事,所以人家是战略之父。腓烈特大帝靠斜线阵打遍欧洲无敌手,在当时传的比诸葛亮八卦阵还神,阿猫阿狗都用斜线阵,全都东施效颦了。有人问运动战有没有阵型,如果说是追讨逃兵,那只有小队阵型。如果是行军,知道押粮队吧,如果乱排一气,可能别人突然袭击的时候你无法转换成防御阵型。

古代部队非常强调士气的作用,一旦被冲散,士兵就无法关注正前方,会被敌人从侧面干掉,10个人排好,100个人都冲不散,10个人分散开,对方只要10个人就可以对付你。典型见《勇敢的心》。19世纪对付骑兵,靠的就是非常死板的阵型,只有特定的几何图形才能分散骑兵的冲击力。典型见《滑铁卢》。变阵也是真的,看《天国王朝》中间带十几个人冲锋的部分,基督徒变一个阵型,穆斯林马上变成对应的,双方一直是动态的。

其实阵型根本的意义在于发挥部队火力和防御力。罗马军队的盾牌阵是最典型的,也是最好理解的。最极端也是最难理解的就是19世纪火枪的排队枪毙了,你可能觉得当时的人傻透了,但是当时的火枪打中的全是目标隔壁的人,不是大家一起射,可能一场战争下来一个人都不会死,不要笑,这种事很正常,因为当时的火枪误差非常之大。这也说明阵型是和科技水平密切相关的。典型见《光荣》《最后的武士》

到了现代,阵型更重要了。苏军二战前的作战手册,几百页只有十几页是说防御阵型的,到了战争后期,手册有一半都是防御阵型的内容。苏联二战阵地布置的变化,从横线式强调冲击力的阵型转换成强调防御力的纵向阵型,就是为了防止装甲部队集中力量突破。与古代步兵抗击骑兵的情况很类似。掌握这套阵型前,苏联的阵地100%会被闪电战冲破,只能靠战略纵深消耗敌人力量,换了阵型后,苏军完全可以在第一时间阻止德军战术冲击,安排战略就自由多了。详见《解放》。

很多奇怪的阵型背后都有复杂的科学设计,比如苏军反坦克据点的布置,外行人看可能会觉得非常滑稽,有些细节似乎还违背直觉,只有你自己挨了炮弹才知道为什么会布置成这样。

另外,提到一战的冲锋,大家就想到索姆河战役士兵站一排前进,这其实和排队枪毙关系不大,主要是因为在经过无人区对方的火力都是纵向射击的,站成一横排能最大限度减小命中范围。如果进入对方阵地,机枪就是横向射击了,这时候就要排成纵队迂回前进。至于走的慢,不是为了保持阵型,而是当时每人都背了40公斤的装备,实在跑不起来。我们看的电影主角一般是英军,而当时法军冲锋是裸奔,全是跑过去的,伤亡小很多。

其实我推荐大家去看电影,好莱坞请的历史学家比罗贯中可要靠谱多了。(无脑爽片另说)古代的历史学家没有条件去考古,也没有条件自己出兵验证,修昔底德虽然亲临战场又是将领,但是文字描述毕竟不直观。现代历史学家有非常充实的史料,表现方式也多样化,最后大家看到的就是直观的影像效果。电影确实比不过学术文章,但是能骗来几亿美元拍骑马砍杀和排队枪毙的导演,花钱请来的顾问都是世界顶尖的历史学家。斯皮尔伯格的御用顾问是Stephen Ambrose,《兄弟连》的作者,BBC 74年的二战纪录片也是他顾问的,算是现代史的权威之一了。有些现代战争电影,历史顾问是该战役的指挥官本人(比如叶廖缅科元帅),说人家不权威就有点荒唐了。

另外,并不是“凡是战争电影细节就一定可靠”,而是“细节可靠的战争电影才会名留青史”。能被拿出来当例子的电影,都经过全球无数历史爱好者的常年点评,基本可以说是100%的纯金了。

比起陆军,海军和空军对阵型的要求更严格,因为相比士兵,海空军的单位数量更少,都是机械化单位作战,运动速度,转弯半径,火力投射速度,基本都是定死的,因此可以完全当作几何学问题解决。

海军严格到50艘船,沉了49艘,你也得在你的位置上呆着。乱跑分散火力不说,很容易出现误伤,还会导致海军最大耻辱——撞船事故。而对几何学的理解,最典型的就是T字阵,由于军舰首尾火力弱侧舷火力强,所以T的横位是兵家必争之地,而且还能在横竖的交叉点形成以多打少的效果,20世纪初的海战,谁摆出T字阵就等同于赢了——结果往往双方排队赛跑好几天,以毫无美感的交叉乱战结束。

二战更过分,大西洋之战,英国为了对抗德国潜艇要求运输船编队,靠数量换取生存量,但是德国也采取潜艇编队对抗,船队理论几乎破产。英美两国为此差点打起来,最后是依靠空军护航和新的雷达技术才击败德军潜艇。所以阵型和军事技术水平是严格对应的,可能理论上很有效的阵型,就因为缺乏某一个发明而变得完全无用。

空战的三机编队,四机编队,二机编队,都和当时飞机性能和作战需求有严格的对应关系。从战术角度说,4机是最合理的,3机也可以,但是随着飞机速度提高,维持编队越来越难,基本都是2机编队了。攻击机都是多机编队,因为有引导机的概念,苏德战场还模仿上杉谦信搞过车悬阵。轰炸机编队是为了互相掩护右机的火力和观察死角。大规模空袭,编队没编好,你可以报告指挥官,要求降落,取消作战,指挥官真的会同意——编队不对飞过去等于当靶子让对方射,而且基本炸弹也都扔不到点上。阵型就是有这么重要。

手机游戏 清风手游网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azi.simcf.cc//8zsm/8297.html

相关推荐

  • 算命阵法(算命法门)

    是的,绝大部分情况下是准的。其实,人与世界万物一样,都是要遵循一定规律的,就像植物一样,春天发芽,夏天成长,秋天结果,冬天休囚。世间万物皆为阴阳,人类......

    编辑:网络
    时间:2024-01-29
  • 算命阵法图(算命法则)

    方阵:方针是冷兵器时代,军队战斗的最基本队形。大的方阵都由小的方阵组成,这就叫“阵中容阵”,孙膑认为方阵应该“薄中厚方”,就是说方阵中央的兵力少,四周......

    编辑:AI生成
    时间:2024-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