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算命准的人(襄阳算命大师)

六招教您防范 地摊骗局 陷阱

八字财旺,五行金木水火土齐全,根据命理书籍滴天髓所述:五行齐全是好命,只是眼前运气不佳,时运不济,只要脚踏实地,将来必能光宗耀祖。恭喜你

指迷居士,真实姓名许世有,男,1983年生,祖籍福建。字解玄,号指迷,著名预测师,占卜师,择日师,命名师,风水师。自幼热衷于易学,曾游走四海,拜访名师,对周易、相学、八字、占卜、日学、姓名学、风水学等预测学科有深层次的见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真正的运用易经文化为人指点迷津、排忧解难。是权威网站认证的命理学专家。

你也可以上百度贴吧,指迷居士算命吧去看看,有很多预测实例。

所谓命,就是一个人生下来,这一生要做什么,是当农民呢,还是做官,或是商人……这就像一个人生下来就是宝马汽车,或者是自行车一样,是注定的。而运呢,运就是人在世界上所经历过的各个时间段,运又分大运、小运,大运五年一更换,小运一年一换、流年则是我们所经历过的每一年。命运合在一起就像是一辆车行驶在路上一样,所经过的路就是大运,路是平坦的,就顺,崎岖不平的就曲折坎坷。

有人说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也有人说命运是注定的,是改变不了的,这两种观点只能说是各对一半,如果命运真的是能靠自己把握的,试问天下间除了傻瓜跟精神病患者以外,有谁不想好好把握自己的命运出将入相,光宗耀祖,光耀门楣。有人会说,既然是命中注定,那如果不去工作,不去赚钱,钱能从天上掉来吗,事实上,每个人都不是孙悟空,都在五行之中,每个人出生后,八字已定,其一生的大运也就注定,八字的金木水火土与一生的大运也都将受到地球磁场的支配,很多人应该有过这样的感受,当行到好运的时候,由于受到地球磁场的影响,自然也就会有很大的动力去拼搏,去努力,遇到的都是自己的贵人,都是对自己帮助很大的人,由于运气行的好,跟命里阴阳五行平衡了,睡觉都能睡得特别香,当大运行得不好,整个人也就会变得很颓废,缺少努力赚钱的动力,遇到的都是小人,处处跟自己作对,要婚姻没婚姻,要事业没事业,经常失眠。北宋宰相吕蒙正所著时运赋更能说明这一切,万般皆是命,算来不由人,蛟龙未遇,潜身于鱼虾之间,君子失时,拱手于小人之下,天不得时,日月无光,地不得时,草木不长,水不得时,风浪不平,人不得时,利运不通。命运到底是注定还是能改变,来打个比方,比如一只鸡,从蛋壳出生后可以通过后天的精心饲养,使它成长得更好,更大,更强壮,但是鸡始终是鸡,再怎么努力饲养也不可能养成鸭或变成牛,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和改变去实现属于自己命中注定的最大的成功,但不是每个人去努力都可以做将军,不是每个人去努力都可以当皇帝,命运合在一起就可以看到很多的现实故事,有的人命理格局高的,虽说做了官,但运气行的不好,所以官做的很不顺,处处有人给他穿小鞋,官越做越小。而有些人命理格局低,则是农民,可是运气行的好,所以生活很幸福,种地风调雨顺,打工年年有余。易经是中国流传了五千多年的魁宝文化,是任何人都无可置疑的,周易算命不是为了简单的了解自身的命运,而是在知道命运的基础上还要知道去做到如何趋吉避凶,破祸成福。比如某人八字金旺木衰,最宜行东方木运,事业方位上也最适合在自己出生地为准的东方城市发展,所谓财在东方人往西,走错方向失良机,如果这个人不懂周易的,又往出生地的西方发展,加上大运不好的那不是破财就是疾病,就算大运很好的,本来应该一年赚1千万的,可能只赚了5百万,方位差一线,富贵不相见,可见算命的境界不在于算得准,而是应该在算得准的基础上如何做到改变命运,趋吉避凶,少走弯路,以尽快求得属于自己命中的最大富贵,快速走向属于自己的成功彼岸。

曹操手下徐庶怎么死的_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徐庶怎么死的

徐庶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曹操名下之人,徐庶本是刘备帐下之人,后来被曹操赏识,设计归顺曹营,那么徐庶怎么死的呢?

三国演义徐庶剧照

徐庶本名徐福,出生贫寒,年少时期一腔热血,为帮人报仇不幸身陷囹圄,后被其党羽救出改名徐庶。徐庶劫后余生,于是不再舞枪弄棒,一改自己平时的气节前去儒家学舍求学。初平三年,董卓作乱,为避祸乱徐庶南下到荆州居住,结识了诸葛亮,两人关系密切。而后,徐庶久闻刘备贤明,于是投奔了刘备,得到重用并把诸葛亮推荐给刘备,并建议刘备亲自去请诸葛亮,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刘备求得诸葛亮。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南下,征讨刘表,刘备听闻,率军南行,路遇曹军追兵,徐庶母亲被曹军所掳,曹操假借徐母之名给徐庶一封劝降信,忠义难两全,在加上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于是,徐庶就忍痛辞别了刘备,去往了曹营。徐庶到了曹营之后,一言不发,发誓不为曹操献一条计谋。那么,徐庶怎么死的,是被曹操所杀吗?

事实上不是的,徐庶在曹营数十年,始终没有献言献策,曹丕上位后封他做了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诸葛亮率军北伐的时候感叹徐庶这样的人才没有施展抱负。那么徐庶是怎么死的?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空有一身本领却无法施展,忧郁成疾,最后病重而亡,现有碑存于彭城。

三国徐庶简介

徐庶,字元直,东汉末年人士,本来是刘备帐下之人,后来被迫归附了曹操,为曹魏政权效力。徐庶曾经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并且帮助刘备破了八门金锁阵,是历史上的一个英雄人物。

三国演义徐庶剧照

徐庶家境贫寒,早年时期为人报仇,被官吏抓住,后被其同党救走,徐庶非常感激,于是求学于儒家学舍。公元192年,董卓作乱,徐庶为了避乱,去到荆州居住,并在这里结识了诸葛亮,两人达成了友谊。后来,徐庶投奔了刘备,刘备也很器重他,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卧龙,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建安十三年,曹操领军南下,刘备等人在逃亡之时,徐庶的母亲被曹军所掳,徐庶为了尽孝,保全母亲,辞别了刘备,前往曹营。徐庶进入曹营之后,一言不发。当曹操分兵八路准备攻打刘备时,曹操派徐庶前往樊城劝说刘备投降,但徐庶见到刘备之后却告诉他说大军将至,还望早做准备。刘备有心想要留下徐庶,奈何徐庶害怕天下人耻笑,便以刘备已有诸葛亮辅佐为理由拒绝了,并且表明,他虽然在曹营,但是却一条计策都不会为曹操出。这就是历史有名的身在曹营心在汉。

徐庶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都不是很高的职位,也一直未被重用,几年之后,徐庶病死。关于徐庶的事迹,后来被传为很多成语,比如徐庶母亲被俘虏时,徐庶方寸大乱,进入曹营之后的一言不发等等,都被后人沿用至今。

三国演义徐庶

徐庶,三国演义中自称单福,徐庶出生寒门,但豪爽仗义,曾替人报仇,但是失手被官府所擒,后被同党所救,改名徐庶。

三国演义徐庶剧照

徐庶死后逃生之后,用功读书,而后为了躲避董卓祸乱,逃到荆州,结识了诸葛亮。刘备屯驻新野时,徐庶前去见刘备,得到刘备的器重,而后又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就有了后面刘备三顾茅庐这一幕。

徐庶离开刘备投向曹操,并不是三国演义说的那般光彩,也并不是走之前才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是在走之前早就推荐了诸葛孔明。三国演义中关于徐庶投向曹操一幕是这样写的:曹操迎来徐庶的母亲,并让徐母写信给自己的儿子,召唤徐庶。徐庶的母亲不从,痛骂曹操,并以砚台砸向曹操。于是曹操身边的程昱献计,伪造徐庶的母亲写了一封信给徐庶,徐庶是出了名的孝子,只能辞别刘备,投曹去了。三国演义塑造了一个正气凛然的徐母,然而事实是,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刘表时,刘备等人在逃亡的路上被曹操穷追不舍,徐庶的母亲被曹兵所掳,于是就辞别了刘备,去救自己的母亲去了。

三国演义中徐庶在庞统献连环计的时候露了一面,正史是没有记载的,此后也不再提及。三国演义对徐庶有维护的地方,但是却又安排了徐母痛斥儿子和自缢身亡的情节,这样写不仅树立了徐庶母亲的光辉形象,更塑造了徐庶的孝子形象,如果徐庶不为救母,投降曹操,那么徐母不一定会死。因为曹操本是爱才之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是他渴望人才的态度,他还要同孙权、刘备争夺天下,绝对是不肯胡乱便杀一个在对手帐下效力人才的母亲,以免遭到很多人的反对。所以三国演义中就徐母之死这一情节的安排,含义可谓深刻。

徐庶之母用什么打曹操

三国时期诸侯争霸,但凡有野心或者有抱负的诸侯都想成就自己的一番霸业,当然在这个动乱的时代也成就了一大批文臣武将,比如诸葛亮、周瑜、荀、郭嘉、关羽、张飞、张辽、赵云等等。在这条历史长河中还有一些人物因为某些原因不得志,他们没能做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但也被历史所铭记了下来,比如徐庶,他本来投奔刘备并为其出谋划策,但后来曹操抓了他的母亲,徐庶被迫进入曹营,但始终一言不发。说到这里想必大家一定想起了徐庶之母打曹操的故事了,那么徐庶之母用什么打曹操呢?

三国演义徐庶剧照

话说曹操知道徐庶有大才的时候,便让人抓了他的母亲,并模仿徐庶母亲的字迹给远在新野刘备帐下的徐庶写了封信,让徐庶赶紧去曹操那里,不然母亲便有性命之忧。徐庶为人非常孝顺,于是就赶到了曹营。徐庶之母见到儿子来了之后方才明白事情的原委。后来大声对曹操说到:我听说刘备是皇族后裔,是中山靖王的后人,孝景帝的玄孙。而且他礼贤下士,待人恭敬。他的名声无人不知,就连小孩子,老人,放牛娃,樵夫都称赞他是当今世上的英雄,我的儿子能辅佐他,算是遇到明主了。你虽然是丞相,但实际是上篡汉的贼人,还反过来诬陷刘备是逆臣,想让我的儿子弃明投暗,你真是不知道羞耻啊,说完便拿起一块石头做的砚台打向曹操。当然徐庶之母用砚台打曹操之后,仍然是愤懑难平。

说到这里,当然我们就明白了叙述之母用什么打曹操了。从这个故事我们也可以看出徐庶的母亲是一个了不起的女性,明白事理,而且不畏强权。当然在得知徐庶弃明投暗,徐庶之母用砚台打完曹操之后,还是痛苦不已,不久便上吊自杀了。

徐庶推荐诸葛亮

大家大概都知道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的故事吧,最后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先是占据荆州,随后又攻下西川,晚年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国。在这期间诸葛亮功不可没,他也被历代人认为是智慧的化身。那么大家知道是谁给刘备推荐的诸葛亮吗?没错就是徐庶。下面我们来看看徐庶推荐诸葛亮的故事。

连环画徐元直走马荐诸葛

曹操为了骗走徐庶,以他的母亲作为要挟,徐庶不得不前往曹营。刘备将徐庶送到城外,话别之后,徐庶骑着马就走了。但不一会儿又调转马头回来。刘备问他,你难道不走了吗?徐庶告诉刘备他因为母亲被抓心神大乱,差点忘记了一件大事。这件事当然就是指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徐庶对刘备说道:襄阳城外二十里有个地方叫隆中,在这里隐居了一位大谋士,你如果得到他的辅佐,就像西周得到姜子牙,西汉得到张良一样,他有经天纬地之才,挽救乾坤之能。他还经常把自己比成管仲和乐毅。我看就是管仲和乐毅也不如他。刘备就问他:他跟您比起来如何?徐庶说,我跟他相比就像劣马比麒麟,乌鸦比凤凰一样,他可是天下第一谋士啊。接着徐庶告诉刘备,这个人是琅琊阳都人,名字叫做诸葛亮,因为他住的地方有一道山岗叫卧龙岗,所以他自称为卧龙先生。而且告诉了刘备应该亲自去隆中请诸葛亮出山,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必然可以统一天下的。徐庶走后,刘备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无比难过,而且还让人砍掉前面的树林子,因为这片树林挡住了徐庶的身影。这个故事也被历代人们传为佳话。

之后,刘备按照徐庶的推荐去请诸葛亮,也才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因为是徐庶走了一会儿,又骑马回来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所以这个故事也被人们称为:徐庶走马荐诸葛。

希望对你有帮助襄樊民俗家族旧时,襄樊土著或外地迁入者定居一处,因人丁兴旺而发展为大家族,有的村即以姓氏命名。如市郊董台的董家、陈家营的陈家、刘家河的刘家,他们聚族而居,有族产、族规、族普,家族事务由族长掌管。家道富裕而辈份高的族人也有一定发言权,族内组织常常与乡里政权组织混成一体。有的族长就是乡长或保长、甲长、集族权政权于一身。建国后,家族组织解体,但农村族间房头意识还存在,按谱取名的遗风还盛行。

待客襄樊人历来好客,客至拱手相迎,道“稀客”,待炽茶,陪坐叙谈。客走送于门外,拱手相别,嘱“慢走”、“再来”。留客吃饭,必有酒,俗有“怪酒不怪菜”之说,叫做“有酒无菜,客人不怪;有菜无酒,站起来就走”,意在强调酒的重要,并非不备菜饭,宴饮必先酒后饭,不可先饭后酒,否则便为“犯上”(“饭上”谐音)。饭酒必强劝,以客人吃醉为好。主人若不善饮,则请有酒量者陪客劝酒。饭也强添,唯恐客人不饱。往往客人碗中未尽,主人又端一碗,趁其不防从背后叩在客人碗里,直至吃不完有剩余,主人方才称心,这叫“叩饭”(襄樊土音念kang饭)。现拱手迎送之礼已废,以握手代之。叩饭之俗已不多见,唯劝酒之礼盛过旧时。席次座位旧时,请客设宴,非常讲究席次、座次。请长辈、老师、邻里中年长者为客,必延之上坐。一般面南为上座若房屋门不朝南,则以屋门为方位标志,取背靠神柜、面向门者为上座。左右为陪坐,对面为下座。桌缝木纹要左右横向,不得正对上座。若同时摆设两席以上,则正屋为首席,主要客人就座。厅屋为次席,一般客人就座。陪客的身份、辈份、年龄需与客人相当。建国后,这些风俗还在,但远不象旧时那么严格。公职人员、同事之间已无这些讲究。亲友交往襄樊自古民风淳朴,轻利重义,朋友交往患难与共,祸福相依,同时有敬师长、敬长者之风。亲友之间礼尚往来,名目繁多。时令节日、婚丧喜庆、添丁进口、寿诞迁居,都赠送礼品、祝贺宴饮,叫“送人情”,有“人情大似债”俗谚。有的邻居相处融洽,日近日亲,交往密切,胜过亲戚,叫做“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建国后,江湖义气有所消煞,“送人情”习俗也渐渐淡化。70年代后期以来,“送人情”之风再度盛行,成为人人厌恶而又摆脱不开的陋习。婚嫁婚嫁是家族延续的重要环节,古人十分重视,礼仪甚繁,有纳彩、问名、纳吉、纳徵、请期迎亲6礼。襄樊旧时婚嫁逐渐演化为订亲、择期、迎亲几个步骤。订亲首先,男方父母请红爷(媒人)到女家求婚。若女方父母同意,则由红爷将女方的“八字庚贴”(即写明女方出生年、月、日、时的柬贴)交付男方。俗称“拿八字”,也叫“传庚”。男方父母择吉日请信任的算命先生将男女二人的八字进行推算,叫做“合八字”。若二人命里相犯相克,则婚议作罢;若相合相生,则可订亲。整个订亲过程由父母作主,青年男女不得过问。俗谚称“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择期。订亲之后,男女每年给女方送一次礼物,叫“填庚”。到适当时候,男方请红爷到女方协商迎亲日期,女方则提出聘礼规格要求,红爷往来奔走,双方同意后即下聘礼,确定迎娶日期,一般订在黄道吉日,或阴历双日子。襄樊人喜爱选择初八、十八、二十八几天,叫做“要得发,不离八”。迎亲民间也叫“过期”。迎亲前一日设宴待客,男方称“暖郎酒”,女方叫“梳头酒”。迎娶之日,新郎衣冠齐楚,披红挂彩,坐轿或骑马,领着花轿迎亲。一路上鞭炮锣鼓声不断。至女家,祭拜女方祖先。新娘戴凤冠,顶头盖,红袄罗裙,拜别祖先后上花轿,由兄弟或侄辈男丁相送,叫做“发亲”。然后,新郎轿(马)前导,新娘花轿及嫁妆后随,锣鼓鞭炮迎至男家。落轿后,由牵亲娘子搀扶新娘下轿升堂,和新郎拜天地、拜高堂、入洞房喝交怀酒。当天“闹房”,客人、表兄弟和伯叔都可参加,谓“三天无大小”。其间大宴宾客,谓“喝喜酒”。凡送礼亲友都在宴请之列。娘家送亲的必坐首席、上席,吃完酒席当即回家。第三天,新娘的兄弟或侄辈来迎新婚夫妇至娘家,谓“回门”。酒饭后即返回男家,谓“三天不空房”。在整个迎亲过程中,还有许多琐碎的象征性研究。如洞房床上撒放花生、板栗、红枣,即“早立子”(枣栗子)和生花胎(交替生儿生女)的吉兆。把新郎新娘的鞋套在一起,象征二人偕同到老,等等。建国后,国家颁布《婚姻法》,封建包办婚姻制度被废除,旧的婚礼仪式也随之改变,男女自由恋爱,登记结婚。婚礼多选择在国家法定或民间传统节日举行。50-70年代以简朴为荣。女方不要彩礼,男方不计嫁妆,步行或骑自行车迎亲,礼仪大方朴素。国家公职人员结婚,一般在机关内举行典礼仪式,以喜糖烟茶待客。民间虽宴请亲友,但也较简朴。80年代,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某些人家为婚嫁购置高档家具、家用电器、以小轿车迎亲,并连日大宴宾客,往往使双方家庭多年积蓄为之一空,也有些青年和家长崇尚节俭,不摆阔气,不受礼,不请客,让新婚夫妇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集体婚礼,在热烈而朴素典礼仪式之后,新婚夫妇共植同心树,这既象征爱情天长地久,也为绿化环境作了贡献,受到社会广泛的赞扬而逐渐形成新的风气。旧时,男子失偶再娶,礼仪与初婚相同,谓“续弦”。女子一般不再嫁,再嫁曰“再醮”,俗称“再走一家”。再嫁无仪式举行,男方着人迎至家中即可。建国后寡妇再嫁得到社会肯定和法律保护。寿诞庆祝生辰,俗称“过生”或“做生”。儿童生日吃长寿面,穿新衣,长辈赠送玩具、文具或吃食。老人50岁、60岁、70岁生日较为隆重,多由晚辈操持,亲友祝贺,送寿联、寿匾或其他礼物,主人置酒款待。丧葬旧时兴土葬,对棺木(也称寿木)特别讲究,多用杉、柏、楸等上等优质木材制作,内装裱,外雕镂,反复油漆。人死后,洗身、穿寿衣、放入棺内,名曰“入殓”。灵柩放入灵堂“停灵”,夜间由死者亲人陪伴,停灵3天。然后由孝子孝孙送至墓地掩埋。建国后,上述丧礼中属封建迷信的活动渐废除。70年代中期提倡火葬。国家公职人员及大部分市民,遇丧事只设灵堂,置花圈、挽联,开追悼会,家属亲友佩黑纱于左臂寄托哀思,礼仪肃穆庄严。近年来,少数地方在民间丧仪中有些旧俗又有所抬头。春节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襄樊人民最重春节,不仅隆重热闹,而且持续时间很长,实际上一进入阴历十二月(俗称腊月)就开始过节的准备工作。街道、乡村组织排练文娱节目,扎制灯具、练习龙灯、旱船、小车等民间歌舞。家家户户购置节令食品、用具,腌制鸡鸭鱼肉等腊味,俗称“办年货”。

十二月二十三日谓“小年”(南来客籍居民以二十四日为“小年”)。旧俗于这一天晚上祭灶,家家打扫室内外卫生,清洗、粉刷灶台,摆香案于灶王夫妇画像前,供灶糖(糯米糖)、灶饼(糖饼)及时令果品为祭。也有人于灶膛内点灯并撒放灶糖、灶饼等物品。祭毕,焚烧灶王画像,送其上天,而后再购一幅新画像,于除夕夜礼拜张贴,意思是迎请灶王回家。建国后这一旧俗被废除,唯打扫室内外环境卫生的传统得到继承,灶糖灶饼也演变为节令食品,不再进行迷信祭祀。腊月三十日为除夕。这日,贴门神,贴春联,迎家神,放鞭炮,生火盆,合家团聚,吃“团年饭”。家庭主妇在屋内四角撒放荸荠,于床头和小孩贴身衣兜里放几棵葱和蒜苗(荸荠在襄樊土语读音与“不忌”相同,葱蒜则谐音“冲散”),据说这样可趋吉避凶,冲散灾星。晚上包“元宝”(相当于北方饺子,唯襄樊人以梯形面页包制,形同银元宝,故名),通夜不眠,谓之“守岁”。建国后,门神演变为年画,春联也换了新内容,迎家神习俗已废除,包元宝守岁得到继承。近年来电视普及,于除夕收看春节联欢节目已成惯习。每当夜半。岁尾岁首交替之际,大街小巷鞭炮声不绝,迎接新春。正月初一至初三为春节正日子。初一清晨祭拜祖先。小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少小者打发“压岁钱”(或在除夕时打发)。压岁钱在清明多以红线绳串制百枚,取“百岁”之意。其后通用纸币,钱数即据家庭经济状况多少不一。岁首第一餐吃饺子,谓“得元宝”,象征在新的一年财运享通。接着,家门亲戚、左右邻舍互相拜年,并视亲疏远近而分别以烟茶糕点或酒饭款待。商家、业主对较为疏远的同行、客户,一般不亲自登门拜年,只派店员、学徙分送拜年贴致贺。初二,女婿携带礼品给岳父母拜年。岳家必以酒饭款待。俗语“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母”,谓此礼绝不可少。其次拜姑父母、舅父母。初三、初四,一般亲朋互相拜贺,至亲好友开始接春客。初五叫“破五”。全家吃“元宝”、宴饮,与初一同样隆重,有“破五大似年”的俗语。旧时,春节期间禁忌繁多,如破五以前不得做新鲜饭(“元宝”例外),即使宴饮,其主食也只能交年前蒸熟的馍馍、包子熘热进食。席间有鱼,一般不吃。若放置鱼盘时鱼头指向下席方位,表明主人准备的鱼多(有余),此鱼可吃。若鱼头指向上席方位,则表明此鱼绝对不能吃,留下全鱼,象征有余。水不能泼在地上,潲水(泔水)垃圾都不能倒出门外。扫地要从大门向屋里扫,意为财宝不外流。讲究的人家甚至从进入腊月开始就不准说不吉利的话,实在避讳不了的则用近义词或约定俗成词语代替,如说“饭吃完了”不吉利,要说成“饭吃齐了”;“人死了”不吉利,要说成“人老了”,等等。守孝人家门神对联需用黄纸书写,而且不出门向亲朋拜年。

建国后,随着封建迷信的破除,民间祭祀活动逐渐消失。诸多禁忌不再讲究。不少厂矿企事业单位职工在春节期间坚守工作和生产岗位,各级领导在大年初一上街打扫卫生,清除积雪,分头给烈军属、离退休干部、劳动模范、部队战士、福利院老人和坚守岗位的职工拜年贺喜,有的单位则举行团拜,新的风尚逐渐形成。元宵节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是春节后的第一大节日。襄樊旧俗,灯节先一日,好事者扮县太爷,着丑角衣服,手执3尺长短的大烟袋或者特大号折扇,骑一根碗口粗细丈余长的木杠子,由2“民夫”抬着,前有“差役”高举“肃静”、“回避”牌子开道,后有“骑驴”的“摇婆子夫人”和肩挑“夜壶”(便壶)的“杂役”相随,一路敲着破锣,前呼后拥,沿街“催灯”。每经商民士绅门口,“差役”便高喊:“掌柜的,灯准备好了吗?”主人即凑趣,故作惶恐,打躬作揖回答:“回老爷话,准备好了。”差役转身禀告“县太爷”,“县太爷”随即指手划脚一番,即兴传下些“命令”及“赏罚条文”。“骑驴”的“夫人”歌舞助兴。“杂役”趋前提起“夜壶”为“县太爷”敬酒,插科打诨半真半假,滑稽诙谐,充满节日喜气。民间称之谓“老爷骑杠子”。十五日为灯节正日子,家家张灯于门前,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狮子、龙灯、旱船、高跷、蚌壳精、高台故事等歌舞杂耍走街串巷,十分热闹。更有巧手人家,选择本地特产红皮白萝卜,在外皮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镂空内瓤,装置蜡烛、提线,名曰“萝卜灯”,玲珑可爱,供少年儿童沿街玩耍。十五日晚饭吃汤元,或煮、或炸、或煎炒,味美可口。

十六日继续玩灯。穿天节此为襄樊古代特有的节令。宋代左季裕《鸡肋编》称“襄阳正月二十一日谓‘穿天节’,云交南解佩之日。郡中移合汉水之滨,倾城自万山泛绿舟而下。妇女于滩中求小白石有孔可穿者,以色丝贯之,悬插于首,以为得子之祥”。三月三襄阳城西四里有龟山,俗称宫山。因山上建有真武庙,故又有“小武当”、“小顶山”、“真武山”之称,襄樊居民讹音称“周公山”。襄樊旧俗,谓三月三来游,可免灾。

又,去城西二十余里有诸葛亮耕读之地--隆中。每逢三月,牡丹盛开,襄樊人争相观赏,故又有“阳春三月,隆看牡丹”之俗。建国后,真武庙毁,去真武山消灾迷信风俗也废,而春游隆中的风习犹存。与旧时不同之处在于不仅是去观赏牡丹,而且演变为对青少年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教育活动。

八字合婚免费测试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azi.simcf.cc//8zsm/512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