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杨柳青算命(天津杨柳青民俗)

天津算命大师 搜狗百科

咱们天津这个地方,五方杂处、水旱的码头。人杂,信仰就杂。对自然的崇拜、动物的崇拜、祖宗的崇拜、民间各种俗神的崇拜,应有尽有。

还是之前的观点。信仰这玩意儿得有用,有求必应才行,信了半天不给好处,那老百姓就不信了。说白了民间信仰的本质是交易。

比方说,玉皇阁。就别提现在了,就说解放前。就是因为当时老百姓觉得“不灵”,它的香火就一直不如隔壁的天后宫(清朝时期开始)。1956年甚至就给拆了,变成了小学。

自然崇拜

对天的崇拜

天地、日月、星辰、水火、雷电、山川等等。但是咱们中国人崇拜自然,与其他国家或文明有一个显著区别。就是咱们会把这些自然事物拟人化。比如玉皇大帝代表天、地母代表地、二十八星君、雷公电母、四海龙王等等,包括天后娘娘,其实也是海神的一种。

和吐火罗人那样单纯的崇拜上天不一样。现在的昆仑、祁连等词均来自吐火罗语,就是“天”的意思(林海村先生《祁连与昆仑》)。也就是说这吐火罗人也崇拜“天”,但是他们和中原地区不一样,把上天变成一个人。

这人就是玉皇大帝。

玉帝姓张,光严妙乐国皇太子。他妈妈叫宝月光。相传宝月光梦见了太上老君,随后就生下了玉皇大帝。后边也是放弃了王位,当皇上没意思。跑深山里修道去,历经一亿三千贰佰劫,才当上玉皇大帝。

咱们天津信仰玉帝的证明,也就是这个朱瞻基时代玉皇阁了,方言念出来是玉皇阁(gao)。

当时这个建筑群还是很壮观的:山门、牌坊、大殿、配殿、钟鼓楼、六角亭等等。但是现在您还能看见的,就只有清虚阁一处了。以前整个玉皇阁中,这个玉皇大帝的铜像就供奉在清虚阁的二楼。这个铜像应该算是很珍贵的文物了。看起来是那种秦汉时期皇帝的模样,十二冕旒、九章法服等等。在某个特定时期呢,这个铜像就……支援建设了吧,不一定在哪个铜厂就化成别的什么东西了。

刚才也说了,玉皇阁自清代开始,因为不怎么灵、再加上没什么神迹的显现。这香火不怎么好,随之大部分建筑就比较破了,于是乎,1956年就把除了清虚阁之外的其他建筑都给拆了。

住在城里的老先生应该知道玉皇阁小学吧。至此,玉皇阁的一切宗教活动就都没有了。在之前呢,玉皇大帝的生日正月初九,还有玉皇大帝出巡日腊月二十五,玉皇阁还是相当热闹的。门口也会有什么流动商贩之类的,是咱们天津相对比较重要的庙会。

现在的清虚阁是2001年重新整修随后开放的。但是好像也没有什么重大的宗教活动了。

对土地的崇拜信仰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说完了天再说地。

这里所说的对土地的崇拜信仰,可不是土地爷,而是地母。土地爷虽然也是信仰的一种,甚至后期还给土地爷娶了个老婆,土地奶奶。但是土地爷属于管理一小块儿地方的那种神仙,啥都管,求平安求发财求丰收等等,甚至还管死人的事儿,比如某人去世后,得去土地庙焚表祭祀去,说是跟土地爷报备去。就是给死人上个阴间的户口。

这地母是谁呢?地母也是一大神仙,和玉皇大帝齐名,并称天公地母。地母娘娘弄一条鱼当坐骑,一脸和蔼可亲的样子。就跟玉皇大帝那种威严的帝王形象完全不一样。

在咱们天津呢,老百姓拜地母娘娘主要也是求子,求人丁兴旺。所以地母娘娘供奉在哪儿呢?也是天后宫。每到农历三月十八,天津城里的百姓都排着队去祭拜地母娘娘。直到五十多年前,地母娘娘神像彻底被毁,再之后,80年代重修天后宫的时候并没有将地母娘娘恢复起来,天津对于地母的信仰也就没有了。

日月崇拜

再说这日月,日月放一块儿说吧。这日月在老百姓眼里一公一母——所谓太阳星君与太阴星君。

玉皇阁和天后宫均有供奉。这二位神仙也有生日,太阳生于农历二月初一,月亮大伙儿都知道,农历八月十五。

祭拜太阳神呢,比较有意思的就是用糖饼祭祀。每到二月初一,邻里之间互赠糖饼。到了民国时代,这种信仰和习俗就没落了,再后来就完全没有了

。但是这八月十五肯定是传承下来了,这中秋佳节嘛。全家团圆赏月吃月饼都保留传承下来了,但是也有一些消失了,比如说这个兔爷,现在好像只有京城还存在这东西。

以前天津也有,您看这个做糖人儿的,每到八月十五,就会捏哪种长着长耳朵,穿着大褂外罩着坎肩的糖兔子,家大人基本都会给孩子买一个那玩意儿。

述(最多18字

还有拜月的习俗,现在天津也没有了。那会儿拜月都是妇女来,男的没有参与的。所谓是女的不祭灶,男的不拜月。拜月这事儿也好玩儿。除了弄个供桌摆上贡品祭拜之外,还有一活动,就是爬月占卜。

怎么弄呢?就是家里买点儿小螃蟹,螃蟹壳儿上粘一个特别小的蜡烛。然后让螃蟹满院子爬,通过螃蟹的走位,还有停留点,占卜吉凶。

星辰崇拜

比如福禄寿三星。

福星为木星。这个现在也有,只要您家过年贴福字,这就算是对福星的信仰和崇拜吧。

禄星是文昌星,这个和文曲星有着相互纠缠、相互矛盾的各种说法,太多了,就不展开了。反正是六个星星组成的文昌崇拜,也叫魁星。一般来说是管理功名利禄之类的。咱们天津以前有文昌庙、文昌阁、这个玉皇阁和天后宫也会供奉魁星。相传文昌神有俩伺候着的童子,一个叫天聋,一个叫地哑。就是这俩人能严守秘密吧。

寿星呢,应该纯粹是想想出来的,天上好像没有对应的。主管长寿嘛。

还有三官星。这是哥仨,统称三官。分别是天、地、水。所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这哥仨同父异母,他们的爹姓陈,是个人。别看哥仨不是同一个妈,但是有同一个姥爷。这龙王的三个女儿同时看上了英俊潇洒的陈先生,生下了他们三位。

北斗七星也是天津老百姓非常崇拜的天神。祭拜北斗星需要在玉皇阁,因为那里供奉着北斗七星的牌位。

还有斗姆。斗姆是谁呢?就是咱们刚说的宝月光,玉帝他妈妈。宝月光王后一共生了九个孩子,老大就是玉帝,老二是北极星,紫薇大帝。剩下的哥七个,组成了北斗星君。

一般天津人祭拜斗姆,都是去玉皇阁和天后宫。现在天后宫您可以去看看这斗姆神像。三个眼珠,四个脑袋,八条胳膊。九月初九是斗姆的生日,天津老百姓就去这个玉皇阁或者天后宫给斗姆过生日去,祈求延年益寿,消灾免难。

除此之外呢,天津人还会在七夕的时候,祭拜牛郎织女星。但都是少女和妇女的事儿,没有男人参与。少女只祭拜织女,祈求有一双巧手。她们会弄一个碗,再来一只缝衣服针。拿着针往这个碗里扔,根据针的方位,占卜这个手到底巧还是不巧。

妇女呢,牛郎织女一起祭拜,祈求的是床笫和谐。您说这,人家两口子一年才见一回,能和谐到哪儿去?再说人家好容易见面儿,还得管凡人这种事儿,似乎有点儿不近人情了。

雷公电母、河伯、海神还有火神

其他的自然崇拜呢,还有雷公电母、河伯、海神还有火神(远不仅这些)等等。

雷公电母,准确地说是一个体系。他们俩下边附属了很多的神仙,主要就是管风调雨顺之类的,农业社会嘛。但是他俩还兼职管一些匡扶正义的事儿。比如老百姓会认为谁做坏事儿多了,雷公就会劈了他。

河伯在天津信仰的不多,黄河的神嘛,可能离咱们有些远。只有这个天后宫里有河伯殿,不过河伯殿里没有河伯的神像,供的是龙王。龙王爷肯定不仅仅在天后宫。龙王各种庙宇都会供奉。最有名的应该是西头的千福寺。

为嘛呢?因为咱们天津的龙王会就是千福寺与玉皇阁联合主办。

民间传说,每逢干旱,这龙王爷就得和玉皇大帝商量这个下雨的政策。他们这个筹备下雨大型研讨会为期三天。这不能是玉皇大帝去找龙王爷,必须得龙王爷去找玉皇大帝,谁让人家是上级领导呢。于是乎这个就成了天津的一个传统的祭祀行为。

每逢龙王会。人们就抬着四位龙王爷的神像从西头千福寺走到玉皇阁。这一路上超级热闹。卖东西的,敲锣打鼓的、卖艺的等等。人们也会在沿途中支上桌子,摆上贡品。焚香祷告。

天津最后一次举办龙王会是1916年。巧了,举办龙王会的时候下着蒙蒙的细雨。哎呦,老百姓们更加虔诚了,纷纷说,龙王爷显灵啦~~~

万万没想到,转年,1917年!龙王爷显灵显大发了,咱们天津发了洪水了,连这个千福寺自己都给淹了。从此,就再也没人举办这个龙王会了。龙王信仰也就消失了。

现在您想看四海龙王呢,可以去这个天后宫。天后宫里北殿还供奉这四海龙王。但是嘞,四海龙王成了打工人。他们被安排成了天后娘娘的下属了。

这也就说到了天津最重要的信仰,天后信仰。生活在北宋时代的福建女性——林默,后世成了天后娘娘。她是天津人爱戴的女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天后娘娘也从司海之神变成了全方位多功能的女神。从出入平安到功名利禄无所不管,无所不包。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求子送子。以至于衍生出天津最重要的庙会——天津皇会。

随着天津人对万能女神林默的崇拜与信仰,整个天津最鼎盛的时代有16座天后宫。不过这些天后宫只有现在古文化街的保留了下来。很久以前,那地方叫做东门外小直沽,对应河东那个大直沽。据说是忽必烈时代的建筑,就算有争议,但是肯定是元朝建的。香火就延绵不断直到50多年吧。天后神像被毁,天后宫也干别的用了。

1985年,天后宫重新修建,现在天后宫里所有神像,均为85年之后的产物。

有关天后宫和天津皇会,之后会单独出一期。这个会仔细的说。现在就先放一边儿,再说说动物信仰。

动物信仰——狐黄白柳灰、麒麟马鱼鸟龟

咱天津的动物崇拜总体上十种,狐黄白柳灰、麒麟马鱼龟再加一鸟。

狐黄白柳灰这个比较大众,很多人都知道。狐狸、黄鼠狼、刺猬、蛇、老鼠。他们有的在天津还会被附会成人的形象,那名字听起来就像隔壁的邻居。比如胡三太爷、黄二大爷、白老太太等等。

这里边最有名的应该是白老太太。白老太太是刺猬,咱们天津人认为刺猬是吉祥物,代表了进财和身体健康。所以白老太太在天后宫是有供奉的。有神像。您现在去天后宫也能看到白老太太神像。这尊神像是1995年由香客捐赠的,之前的没了。可见,白老太太的信仰在天津老百姓心中的分量。

这黄鼠狼和狐狸蛇就不说了,就是有灵气吧。而且各地都有这个信仰,大同小异。老鼠也类似。但是天津有的人也会将老鼠视为财神。希望这种聪明又高深莫测的小动物可以把财运带进家中。因此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等均有对老鼠大神的描写,比如《老鼠娶亲》。

麒麟马鱼鸟龟。这五个相对知名度比不上五大仙。但是应该也算家喻户晓。

麒麟,在天津主要就是送子、保佑小孩长命百岁。您看这麒麟的长命锁。就是这意思。

马神,三只眼的马王爷。管的是丰收。

鱼,这您看年画、吊钱之类的很多。表达了连年有余。希望日子富裕,这么个祈盼。

鸟,主要是崇拜仙鹤,天津人说仙豪~这个就是祈盼长寿的意思。

也有部分人对于鸟儿的崇拜指的是朱雀。这个基本就不是那种普通老百姓信仰了。所谓朱雀二十八星宿南方七宿,与青龙白户玄武并称四方四神。

龟,旧时代有海神的职能,而且老百姓认为龟有灵性,可以作为人与上天沟通的媒介。所以龟作为知吉凶的生物,很多算命的用龟壳算卦。

阎王爷、东岳大帝、城隍爷

除了这些大自然的崇拜信仰,天津城肯定也有对正宗神仙的信仰。

比如阎王爷、东岳大帝、城隍爷等等众神仙。

大悲院供奉有阎王爷。一般老百姓都是去超度的逝者,为逝者祈福会去拜阎王爷。

东岳大帝是泰山山神。泰山应该说是中国神话体系超级重要的地方。五岳的说法产生之前,岳专指泰山。东岳大帝、碧霞元君、泰山府君再加上泰山中的奈河、奈何桥,以及人去世后魂归泰山之下,所谓泰山地府。

到今天,泰安的房价都跟这些神话能挂上钩。之后我会再去一趟泰山,做些有关泰山的神仙、鬼怪与传说的视频和文章。

咱言归正传,天津人祭拜东岳大帝,也是将东岳大帝视作阴间之王。算是为逝者祈福吧。东岳庙就在老城东门外。不过咱们天津人不叫东岳庙,叫天齐庙。

70多年前,天齐庙变成了大杂院。东岳大帝的崇拜从此不复存在。但是天齐庙这个名字一直存在到了2003年。03年的拆迁,拆掉了天齐庙胡同。应该说从那时候起,就一点点有关东岳大帝的痕迹都没了。

城隍信仰呢,我留下一个扣子吧,一个是因为篇幅太长了,另一个呢,城隍庙的庙会也是非常热闹的,可能比不上天津皇会,但是整个庙会的规模也是数一数二的。因此,我会把这个并入后边有关天后宫和天津皇会那期视频。

那咱后边呢,再说说一些民间俗神。比如门神爷、灶王爷还有一众若干个送子的神仙、喜神、财神甚至还有观世音菩萨以及各种药王神、关老爷、孔圣人、和合二仙、床神、麻姑还包括过海的那八仙。这些民间信仰在当年的天津咱都能找得到。

门神过去家家贴,前门秦琼尉迟恭,您家里要是趁个后门儿,后门儿还得贴上魏征。这主要是保佑家宅平安。后来呢,也衍生于各种门神。一般分为文官门神和祈福门神,这俩也得配对出现。篇幅有限不提了哈。

灶王爷,所谓上天言好事,下地醋歹炮。灶王爷是一家之主,说是会记录这人家里的事儿,然后腊月廿三上天上汇报去。要说这家人谁犯错了,大错折寿300天,小错100天。所以呢,谁也不敢得罪。这不就得糖瓜祭灶嘛。

有意思的是,一些解放前的文章或者是天津通志这类比较严肃的书,说这糖瓜的作用是给灶王爷的嘴粘住,让他没法说坏话,并非现在理解的让灶王爷嘴甜一些。也就是说现代人用非暴力行贿手段的解释,代替了过去用暴力手段让灶王爷闭嘴的说法。

有关灶王爷大伙儿都很熟悉,说法也多。咱不抬杠,各种说法都对,还是继续下边话题。

送子的神仙信仰

送子的神仙天津人信的那太多了,包括观音菩萨。在这叫送子观音。

还有泰山娘娘,天津老人叫侉娘娘。其实就是碧霞元君,东岳大帝的闺女。

子孙娘娘,这听名字就是送子的。咱天津人说的这个拴娃娃,有可能就是从子孙娘娘这起源的。

还有什么千子娘娘、百子娘娘、引母娘娘、催生郎君、送生娘娘等等这些送子的神仙。这几位呢,除了送生娘娘之外,其他神仙的神像都是身边跟着一个或好几个小孩子。这送生娘娘不一样。

送生娘娘两张脸。前脸慈眉善目,后脸凶神恶煞。慈眉善目是为了给没生养的妇女送孩子。这个凶神恶煞是为了吓唬小孩子的。据说孩子们不愿意离开送生娘娘。咋办呢,用后脸一吓唬,小孩子一害怕,噗呲~~就生出来了。要不为嘛小孩子出生都哭呢,这不吓得吗。

关于送子的神仙,要着重说一个,就是张仙。咱们天津人呢,亲切的称呼为“张仙爷”。这人据说是后蜀的皇帝孟昶。后蜀被赵匡胤干掉以后,孟昶的老婆花蕊夫人就被老赵给笑纳了。这夫妻恩爱啊,花蕊夫人时刻爱念前老公。于是就把孟昶搭弓射箭的样子画成了画。不巧被赵匡胤给看见了,这醋意大发,就问她这是谁。花蕊夫人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跟他说,这是我们四川的送子张神仙。于是乎这个就慢慢的传播开了。到今天,张仙爷的塑像也是衣着华贵拿着弓箭的形象。

要说为嘛着重说张仙爷呢?

您看这个,这就是张仙阁。曾几何时,这里边就供奉着张仙。香火特别旺。后来拆了,虽然张仙阁重建了,但是张仙爷的塑像再也没有了。对于张仙的供奉与信仰也不复存在了。

喜神和财神

喜神是位女神,财神分文武。喜神现在基本仅仅保留了过年贴个什么抬头见喜,但是财神,各大庙宇都有吧,香火旺盛。

送医送药的神仙

管这个送医送药的神仙也有好几位。药王爷就四个——孙思邈、扁鹊、华佗还有个邳彤。

庙宇也多,峰山药王庙、北门外的药王庙,老盐坨地区的药王庙、再加上玉皇阁天后宫等等,均有供奉,香火也很旺盛。尤其峰山药王庙每年过年都有隆重的庙会。1994年的时候天后宫有香客捐赠了药王爷神像,天津地区恢复了药王爷的信仰。再到97年峰山药王庙重建。这个信仰现在算是还有。

除了这四位,还有一大堆专管天花病的神仙。斑疹娘娘、施药仙官、散行天花仙女、散行痘疹童子、挠司大人(三位)还有天津人最熟悉的挑水哥哥等八位神仙。现在除了挑水哥哥的塑像于1995年重建,其他的均不存在了。

还有这个王三奶奶,也是治病救人的。据说是北京妙峰山人(另一说法就是天津本市人,在大户人家当老妈子),有一回骑着毛驴来天津。进了天后宫,立刻就得道成仙了。传说王三奶奶会骑着驴,由童子指引者。到处治病救人。

什么关公、孔子、过海的8仙人、主管长生不老的麻姑就不提了。

和合二仙与床仙

再说最后俩就是和合二仙与床仙。

和合二仙是婚姻之神,一般过去天津人结婚拜天地,这喜堂上就有和合二仙的画像。这是为了新婚夫妻祈福所用。

这床仙呢,也是俩。还分男女。男的叫床公,女的叫床母。他们主管的是夫妻和谐。繁衍后代。您看现在结婚的,会有压炕这个传统,其来源就是对床仙的崇拜。

除了这些之外,还会有一些没有任何出处的神灵,比如以前的天后宫,有什么傻大爷,疙瘩刘爷之类的神仙。

这些神仙们,除了少部分还留在人们的生活中。其实大部分都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淹没在历史之中了。这些崇拜的行为,说是迷信也好、愚昧也罢。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咱们天津老百姓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天津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天津地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明弘治4年(1491年)有官吏上书朝廷:“天津之地,水陆咽喉,所系甚重”。优越的地理位置,使津地成为历朝畿辅首邑和我国连接海内外、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天津地区在特有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祖先们创造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形成了天津市特有的津味儿文化特色。在天津众多的民间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杨柳青木版年画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她创始于明末,鼎盛于清朝,深受人们的喜爱,是我国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是维系津沽民族情感的纽带。

中国南北水陆交通命脉的京杭大运河开通和天津漕运的兴起,使杨柳青成为南北商品交易的重要集散地,经济日益繁荣,加之镇外盛产杜梨木,非常适宜雕刻画版,杨柳青木版年画即随之兴起,并日益走向兴盛。曾于此时全镇及周边村庄呈现出“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盛况。

由于历史原因,杨柳青年画曾一度衰落,尤以抗日时期损失惨重,濒临灭绝。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经过多次的抢救、搜集、挖掘、整理,使之枯木逢春。

杨柳青木版年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构图饱满、寓意吉祥、雅俗共赏,加之采用刻绘结合的特色手法,刻工精美、绘制细腻、色彩绚丽,被公推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首。更以其历史积淀厚重和文化连续性的特征而扬名海内外,是社会科学研究价值的一种综合的集精神与实用、历史和现世的物化成果,具有历史进程中“活化石”之作用,也是历史时代风貌的“百科全书”。挖掘、抢救、保护杨柳青木版年画,对研究天津地区民俗文化,以及北方其它年画,乃至中国美术史等方面均体现出重要价值。她是中国年画艺术的代表,在中国民间文化和天津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天津市杨柳青木版年画于2004年4月被文化部公布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第二批专业性试点项目。2006年5月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天津京剧京剧是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由徽调、汉调、昆曲、梆子等艺术形式相互交流、融合而萌发,形成于北京,具有独特风格的,很快遍及全国的一个戏曲剧种。初始时,并没有“京剧”这个确切的名字,曾出现过“二黄”、“平戏”和“京戏”的称谓。在它孕育、形成时期,(约在清朝的道光初年),京剧首先传入了京都的门户——天津。同治中期,皮黄又由天津传至上海。

天津虽不是京剧的发源地,但就其对京剧的传播、张扬、促进,乃至于光大方面来讲,是呈显著之势的。究其原因是,天津有着适宜于京剧发展的地理环境(地处陆路、水路的南北交通要道)与人文环境(有着爱戏、懂戏的观众)。

从大量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从京剧的萌芽开始,几乎所有的京剧名家精英都曾鱼贯津门献出他们最拿手的,或新创作的剧目。如在声腔曲调和舞台语言方面做出了重大改革而最早成名的京剧演员、“京剧老生前三杰”之一的余三胜,“后三杰”谭鑫培、南派京剧创始人之一王鸿寿,李桂春、盖叫天、杨小楼、周信芳以及后来的“四大名旦”、“四大须生”等著名表演艺术家来津演出了他们的拿手好戏。而天津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名丑第一人刘赶三、“后三杰”之一的孙菊仙,创立了武生“黄派”的黄月山、“尚派”的尚和玉以及李吉瑞、王克琴、赵美英等京剧名伶,将众多的剧目呈现在天津京剧舞台上。天津“票房”的实力也非常强大:窦砚峰、王君直、王庾生、袁寒云、王颂臣等名票不仅自己能唱,还教出了不少弟子,也有不少问艺于他们的京剧名家,如余叔岩、孟小冬等。而严范孙、林墨青等近代著名教育家,不仅素好京剧,而且还积极倡导戏曲改良,亲自组织演员创编新剧目,从而成为清末民初天津戏曲改良运动的中坚力量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为中国北方“泽国水乡”水路交通运输主要靠摆渡浮桥和陆续建的可开启的钢桥。中国革命著名战役之一的平津战役就是在金汤桥会师的。

人生礼仪纷繁复杂,多姿多彩。虽为工商大都会,但思想仍有较浓厚的封建小农经济意识,崇尚封建孝道和伦理,追求多子多福,家大业大,子孙满堂,以养育5男2女为理想生育模式。求子育子诸礼莫不以祈求福寿安康为目的。婚姻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彩礼重聘。无论娶媳聘女皆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奢靡至极在所不惜。丧葬之礼更为奢华,缛节俗例儿比比皆是,推崇大出殡,重棺椁,重寿衣,事死如事生。旧时,祝寿讲究宴请宾朋,请戏班唱堂会,并有男不过10(逢10),女不过9(逢9)之风俗,尤对66岁生日格外重视,有“六十六不死掉块肉”之俗谚。

津人为公好义,受元代漕运及居民多为明代屯兵后裔人口杂处五方影响,码头习气、行武之遗风尚存,民众多聚义互助,热心公益,不仅有水会、杠子房、小大院等社会公益职能组织,还因其商贸发达,成立了许多相对具有约束力的民间职业社团组织及客商寓居津门所建的会馆、乡祠。普通居民喜出入相招,守望相助的邻里之情,但攀比之风颇重,好散财“买脸”。

长期漂泊无定的生活,培育了津民喜团聚、好热闹,钟情年节时令的庆贺活动。尤其对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民俗节日倾注了大量心血,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以火爆、喜庆,尽力渲染和营造年节气氛,并形成诸如“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赚”的春节期间特定的传统食俗惯例。

民间信仰广泛庞杂,清中叶以前,共有各类庙宇500余座,儒、释、道及民间或地方崇拜诸神无所不有,庙宇之多,全国罕见。自然物崇拜、动植物崇拜、祖先崇拜、民间杂神崇拜以及跳大神、算命、看风水等活动极为盛行,特别是对神灵的信仰目的性极强,多只祈求保佑现世生人,功利色彩较重。

在诸多民间信仰中尤以对海神天后崇拜顶礼至极,并将其与天津本土文化紧密结合,成为护佑三津的福主和城市保护神。津门历史也多与天后文化紧密相连,不仅有“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的历史佳话,而且对天津经济、文化、风俗习尚等诸多方面均产生重大的影响。

天津民间工艺美术种类繁多,受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及世俗欣赏需求影响,地域特色浓郁。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刻砖刘刻砖、面塑、木雕、石雕、根雕、杨柳青年画、塘沽版画、剪纸、彩灯、地毯等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被称为民间艺术之绝品,名扬海内外。

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相声、时调、大鼓、快板等大众化戏剧和曲艺在津十分兴盛,这些戏曲虽大都起源于他乡农村或城市社会下层,但最终有的在天津形成正式的艺术流派,有的在天津成熟或“走红”,从而使天津成为中国主要戏曲艺术产生的摇篮。特别是名角儿的演唱,不在天津唱红叫响就难以走向全国,过“天津关”是演员能否成名的标准,因而天津也是培养戏曲名家的摇篮。戏曲的繁荣也使茶园、戏园业大兴,成为旧时民众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

民间音乐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演出团体多以老会、圣会呼之。法鼓、大乐、十番、杠箱、高跷、秧歌等传统乐舞十分普及,各会所在社区居民均以公益事业视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平日自娱自乐,为茶余饭后消遣乐事。逢年过节或重大庙会活动出会表演,为本社区争光添彩。闻名于世的天津皇会,在举办期间,曾是民间各道乐舞老会、圣会大显身手,争妍斗艳之大好机会,故每逢皇会举办之时,全民热情参与,最多时有110多道会的表演,近5000余位演员。《天津天后宫皇会行会图》中就有于此的详细记载。这一调动全民情结,达到万人空巷的民间盛会终成为当时“全国各省唯一的神话盛事”。这些民间音乐舞蹈已被今各道民间花会所继承。

民间游艺竞技项目十分丰富,民喜运动,除放风筝、抖闷葫芦、踢毽等全民性普及竞技游艺项目外,部分群体以玩鸟、玩鹰、斗蛐蛐等为乐事,少年儿童尤其是男童的游艺竞技项目则多室外追逐内容

租界社区侨民则多以舞会、音乐会、赛马会、击剑、草地网球、水上快艇、板球、马球、回力球等为消闲方式,这些项目也影响了近代天津的城市生活。

为了更好地突出天津地域民俗文化的独特风韵,本网站围绕天津地区汉民族民俗进行描述,并以记叙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民俗事项为主。同时以“旧时”一词作为断代时间标志,将天津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范展现在世人面前。

天津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丰富的内涵和突出的特色。表现在建城设卫、生产、商贸、文化、饮食、服饰、家族、民居、交通运输、人生礼仪、岁时节日、信仰及民间艺术与游艺竞技诸方面。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后,其孙朱允文继位为帝,其子朱棣以“靖难”为名,向其亲侄子朱允文发动了争夺王位的战争。建文二年(1401年)九月,朱棣率军由通州“循河而南,渡直沽,昼夜兼行”,破沧州,打通了南进之路。赐直沽以“天津”名,意为“天子济渡之地”。天津老城北门外的渡口处,曾建有“龙飞渡跸”的牌坊以示纪念。

朱棣称帝后,认为“直沽海运商泊往来之冲,宜设军卫”。于是,在明永乐二年至四年(1404年至1406年)先后设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于直沽,并令工部尚书黄福、平江伯陈瑄等筑城浚池,建天津卫城。

天津卫城垣有“赛淮安”之美誉。其长9里13步,高2丈5尺。设4门,门上建有城楼。城垣东距海河220步,北距卫河(南运河)200步。由于初为土筑故至弘治初年已颓圮不堪。弘治四年(1491年)天津兵备副使刘福积累帑项,于弘治六年(1493年)委都指挥使陈达用了2年的时间用砖包砌,在4门之上重建城楼并为4门题镇东、定南、安西、拱北之名。

明代天津的城市生活,具有典型的封建性。在城市上层中,“日以戈矛弓矢为事,……争相骄侈为高。”

清顺治九年(1652年),天津三卫合一,统称“天津卫”,这一名称也成为天津城市的代表。

天津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天津农、林、牧、副、渔、盐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其中作为经济支柱之一的渔、盐及手工业生产习俗颇具特色。特别是随着元代漕运的发展,为之服务的手工业发展更为迅速,各类作坊相继应运而生。尤其是开埠以后,帝国主义的经济入侵又从客观上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以三条石机械工业区为代表的民族工业形成规模。到了清朝末年,天津已成为华北地区民族工业的重要基地。

明代筑城后,漕运发展,商业繁荣,财聚四海,“民喜为商贾”。凭借海河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汇南北舟车,集八方商贾,迎海运漕粮,纳吴越百货,成为华北地区商业中心。清代漕运、盐业、粮业更渐发达,经济空前繁荣,“轮蹄辐辏,舳舻扬帆,往来交错,尽昼夜而无休止”。东门内、北门内及东门外宫南宫北大街,商号林立,钱庄、银号栉比,商贸发达,各业俱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城厢惨遭烧杀抢掠,商民损失额巨,元气大伤,商业萧条。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城墙拆除后,改为东、西、南、北四条马路,店铺贾摊沿街而立。继而北马路的北洋第一商场、国货售品所以及商业总会、天津工商研究总会等私商机构相伴而起,形成以东北角为中心,向北马路、东马路延伸的商业区。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商业中心逐渐南移到租界地。劝业场、小白楼等街区日渐繁华,周边形成规模商业区。商业资本大量投入,旅店、饭店、商店、影剧院、歌舞厅栉比鳞次而立,尤入夜灯火通明,觥筹交错,轻歌曼舞,是闻名全国的享乐之乡,并有“东方小巴黎”之称,成为天津重要的商业、娱乐、休闲中心。

天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在20世纪以后出现的“银行热”,尤以民国十六年(1927年)以后进入繁盛时期。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银号,发展更为活跃。由于天津金融业可以一直辐射到华北、西北腹地,因而形成北方地区的金融中心。就金融业的总体规模而言,天津仅逊于上海而跃居全国第二位。

随着天津城市经济和商业的发展,商人阶层尤其是盐商阶层的迅速崛起,使城市文化有了长足的发展。清代著名学者纪昀在清代中叶到天津后曾写道:“天津擅煮海之利,故繁华颇近于淮扬。……文士往来于斯,不过寻园林之乐,作歌舞之欢,以诗酒为佳兴云耳。”“豪于家财而风度彬雅”的大盐商们无不广交、延揽南北名士,附庸风雅,形成一个十分特殊的文化圈。驰名中外的由查氏盐商修建的私家园林——水西庄就曾经是当时全国各地文人墨客聚集结社的著名场所。商人的倡导和世俗化的倾向以及城市社会商人与官僚身份的结合成为清代以来城市文化的最显著特点。

带有商业色彩的地域文化,影响着城市居民的风格习尚。特别是自清代咸丰十年(1860年)以后,天津开为商埠,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之典型城市,西方文化的侵入,加之天津人杂五方,使天津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形成了以老城为中心的民间传统文化、以9国租界区为中心的租界文化和以海河三岔河口为中心的漕运(码头)文化相互交融又各具风采的民俗文化风貌,具有都市民俗所特有的个性和魅力。成为浓缩中国近代历史的宝库。

津地饮食丰富,民众爱吃会吃,尤喜食海鲜,素有“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之俗语。民谚“天津卫三宗宝,银鱼、紫蟹、大红袄”中之银鱼、紫蟹皆为天津特有的名贵海鲜食品。由于市内曾有许多清朝遗老遗少、文人、政客、军阀等寓居津门,加之商人之间的交易和达官显贵的宴饮,影响并形成了津人好“下馆子”之风尚。每遇熟人在饭庄相遇,还讲究“添菜”之礼。津人擅长烹饪,口味既有“南甜”,又有“北咸”,且酸、辣、香、麻一应齐备。津菜菜系以扒、烹、烧、炒、煎、烙、烤、煮、炝、凉拌、腌、酱等为主要烹调方式。并以“八大碗”配置宴席菜肴。

民间小吃风味独特,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桂发祥大麻花不仅是旧时朝廷指定的御膳,而且也是今天享誉世界的美食佳品。

天津服饰颇具特色。富足者衣饰追求华丽气派,面料考究,做工精细,款式新颖,极尽豪华奢侈,且不同场合穿用不同服饰。女服更讲镶滚沿边,色彩艳丽,雍容华贵。无论贫富,皆崇尚红色,尤以新妇为甚。而贫困游民,其指身为业,日挣日吃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其服饰具有典型的职业特点,夏着“短打儿”,冬着“二大棉袄”、“空堂”棉裤,脚腕扎腿带子。妇人则多着“一裹穷”。贫富差异相当明显。

天津旧时曾出现许多显赫一时的大家族,其存在和发展的共同特点是必须有较强的经济基础。同时家族的维系还必须靠家族成员间共同经营一种产业来做依托,实行家长制的管理手段。但天津市区的家族观念相对郊县农村不甚强烈,特别是清代乾隆、嘉庆以来,城市商业经济不断增长,社会控制松动,家族的外部职能受到更多的重视,“家族主义”淡化,大家族减少,并逐渐由复合家族向单一家族过渡。

至于亲族关系则重视母亲家族,“娘亲舅大”,舅舅的权威性可决定外甥的婚姻、分家等诸多事宜。另对结拜兄弟、姐妹及拜认干娘等干亲比较讲究。

传统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并有三合院、筒子院、独门独院和门脸房等,尤其推崇大四合套院落,以横向连接的两侧跨院多为富,以纵向连接的进深院落层次多为荣。并讲究装饰砖雕、木雕。城厢内民居多坐北朝南

随着前清遗老、军阀、政客等寓居津门,在租界区内相继营造了不少风格各异的花园别墅、洋楼。这些带有异国风情的豪华宅邸多由外国人设计,像梁启超、袁世凯、徐世昌、张学良以及庆王府的宅邸均为上乘。还有的采用中西合璧,将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欧建筑风格有机结合,清雅别致。

郊区运输,除河船外,多系单套或双套的两轮木制马车;市内运输,则多为人力双轮或独轮车;一般小贩和短途运输则为肩挑。

城市上层人物代步的交通工具为轿和马,轿又分四人官轿及两人轿。官员乘轿要求走得平稳,而商人乘轿却要轿夫“飞轿”,跑步行进,以示有“派儿”;两人轿,多为妇女乘坐。乘马者多为武官,间有英武少年骑马游猎于近郊。20世纪初,租界地外侨和中国官僚、军阀均拥有私人汽车。有轨电车也以环老城4条马路和日、法、德租界区域绕行。人力车、四轮马车和自行车得到广泛使用。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为中国北方“泽国水乡”水路交通运输主要靠摆渡浮桥和陆续建的可开启的钢桥。中国革命著名战役之一的平津战役就是在金汤桥会师的。

人生礼仪纷繁复杂,多姿多彩。虽为工商大都会,但思想仍有较浓厚的封建小农经济意识,崇尚封建孝道和伦理,追求多子多福,家大业大,子孙满堂,以养育5男2女为理想生育模式。求子育子诸礼莫不以祈求福寿安康为目的。婚姻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门当户对,彩礼重聘。无论娶媳聘女皆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奢靡至极在所不惜。丧葬之礼更为奢华,缛节俗例儿比比皆是,推崇大出殡,重棺椁,重寿衣,事死如事生。旧时,祝寿讲究宴请宾朋,请戏班唱堂会,并有男不过10(逢10),女不过9(逢9)之风俗,尤对66岁生日格外重视,有“六十六不死掉块肉”之俗谚。

津人为公好义,受元代漕运及居民多为明代屯兵后裔人口杂处五方影响,码头习气、行武之遗风尚存,民众多聚义互助,热心公益,不仅有水会、杠子房、小大院等社会公益职能组织,还因其商贸发达,成立了许多相对具有约束力的民间职业社团组织及客商寓居津门所建的会馆、乡祠。普通居民喜出入相招,守望相助的邻里之情,但攀比之风颇重,好散财“买脸”。

长期漂泊无定的生活,培育了津民喜团聚、好热闹,钟情年节时令的庆贺活动。尤其对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民俗节日倾注了大量心血,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以火爆、喜庆,尽力渲染和营造年节气氛,并形成诸如“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赚”的春节期间特定的传统食俗惯例。

民间信仰广泛庞杂,清中叶以前,共有各类庙宇500余座,儒、释、道及民间或地方崇拜诸神无所不有,庙宇之多,全国罕见。自然物崇拜、动植物崇拜、祖先崇拜、民间杂神崇拜以及跳大神、算命、看风水等活动极为盛行,特别是对神灵的信仰目的性极强,多只祈求保佑现世生人,功利色彩较重。

在诸多民间信仰中尤以对海神天后崇拜顶礼至极,并将其与天津本土文化紧密结合,成为护佑三津的福主和城市保护神。津门历史也多与天后文化紧密相连,不仅有“先有天后宫,后有天津卫”的历史佳话,而且对天津经济、文化、风俗习尚等诸多方面均产生重大的影响。

天津民间工艺美术种类繁多,受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及世俗欣赏需求影响,地域特色浓郁。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刻砖刘刻砖、面塑、木雕、石雕、根雕、杨柳青年画、塘沽版画、剪纸、彩灯、地毯等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被称为民间艺术之绝品,名扬海内外。

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相声、时调、大鼓、快板等大众化戏剧和曲艺在津十分兴盛,这些戏曲虽大都起源于他乡农村或城市社会下层,但最终有的在天津形成正式的艺术流派,有的在天津成熟或“走红”,从而使天津成为中国主要戏曲艺术产生的摇篮。特别是名角儿的演唱,不在天津唱红叫响就难以走向全国,过“天津关”是演员能否成名的标准,因而天津也是培养戏曲名家的摇篮。戏曲的繁荣也使茶园、戏园业大兴,成为旧时民众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

民间音乐舞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演出团体多以老会、圣会呼之。法鼓、大乐、十番、杠箱、高跷、秧歌等传统乐舞十分普及,各会所在社区居民均以公益事业视之,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平日自娱自乐,为茶余饭后消遣乐事。逢年过节或重大庙会活动出会表演,为本社区争光添彩。闻名于世的天津皇会,在举办期间,曾是民间各道乐舞老会、圣会大显身手,争妍斗艳之大好机会,故每逢皇会举办之时,全民热情参与,最多时有110多道会的表演,近5000余位演员。《天津天后宫皇会行会图》中就有于此的详细记载。这一调动全民情结,达到万人空巷的民间盛会终成为当时“全国各省唯一的神话盛事”。这些民间音乐舞蹈已被今各道民间花会所继承。

民间游艺竞技项目十分丰富,民喜运动,除放风筝、抖闷葫芦、踢毽等全民性普及竞技游艺项目外,部分群体以玩鸟、玩鹰、斗蛐蛐等为乐事,少年儿童尤其是男童的游艺竞技项目则多室外追逐内容

租界社区侨民则多以舞会、音乐会、赛马会、击剑、草地网球、水上快艇、板球、马球、回力球等为消闲方式,这些项目也影响了近代天津的城市生活。

百年天津卫,千年杨柳青 用 耐心 守护传统文化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azi.simcf.cc//8zsm/4598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