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和六十四卦有什么关系学术界有一种说法,认为伏羲发明了八卦,周文王将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这种说法是不可靠的。从发明和创造卦象模式的目的看,八卦和六十四卦都是伏羲发明的。出土文物证明,伏羲时代具有相当高的数学计算能力和系统的天文学水平。
伏羲六十四卦序是由伏羲八卦序重卦而来,伏羲六十四卦可排为圆图、方图和次序图。伏羲先天八卦次序是自然生成序列,其生成次序来源于《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即太极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伏羲先天八卦方位图来源是《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易经八卦的易经八卦中六十四卦解释易经所延伸出来的六十四卦的详细解释:第1卦乾为天(乾卦)刚健中正上上卦象曰:困龙得水好运交,不由喜气上眉梢,一切谋望皆如意,向后时运渐渐高。这个卦是同卦(下乾上乾)相叠。象征天,喻龙(德才的君子),又象征纯粹的阳和健,表明兴盛强健。乾卦是根据万物变通的道理,以“元、亨、利、贞”为卦辞,示吉祥如意,教导人遵守天道的德行。第2卦坤为地(坤卦)柔顺伸展上上卦象曰:肥羊失群入山岗,饿虎逢之把口张,适口充肠心欢喜,卦若占之大吉昌。这个卦是同卦(下坤上坤)相叠,阴性。象征地(与乾卦相反),顺从天。承载万物,伸展无穷无尽。坤卦以雌马为象征,表明地道生育抚养万物,而又依天顺时,性情温顺。它以“先迷后得”证明“坤”顺从“乾”,依随“乾”,才能把握正确方向,遵循正道,获取吉利。第3卦水雷屯(屯卦)起始维艰下下卦象曰:风刮乱丝不见头,颠三倒四犯忧愁,慢从款来左顺遂,急促反惹不自由。这个卦是异卦(下震上坎)相叠,震为雷,喻动;坎为雨,喻险。雷雨交加,险象丛生,环境恶劣。“屯”原指植物萌生大地。万物始生,充满艰难险阻,然而顺时应运,必欣欣向荣。第4卦山水蒙(蒙卦)启蒙奋发中下卦象曰:卦中爻象犯小耗,君子占之运不高,婚姻合伙有琐碎,做事必然受苦劳。这个卦是异卦(下坎上艮)相叠,艮是山的形象,喻止;坎是水的形象,喻险。卦形为山下有险,仍不停止前进,是为蒙昧,故称蒙卦。但因把握时机,行动切合时宜,因此,具有启蒙和通达的卦象。第5卦水天需(需卦)守正待机中上卦象曰:明珠土埋日久深,无光无亮到如今,忽然大风吹土去,自然显露有重新。这个卦是异卦(下乾上坎)相叠,下卦是乾,刚健之意;上卦是坎,险陷之意。以刚逢险,宜稳健之妥,不可冒失行动,观时待变,所往一定成功。第6卦天水讼(讼卦)慎争戒讼中下卦象曰:心中有事事难做,恰是二人争路走,雨下俱是要占先,谁肯让谁走一步。这个卦是异卦(下坎上乾)相叠。同需卦相反,互为“综卦”。乾为刚健,坎为险陷。刚与险,健与险,彼此反对,定生争讼。争讼非善事,务必慎重戒惧。第7卦地水师(师卦)行险而顺中上卦象曰:将帅领旨去出征,骑着烈马拉硬弓,百步穿杨去得准,箭中金钱喜气生。这个卦是异卦(下坎上坤)相叠。“师”指军队。坎为水、为险;坤为地、为顺,喻寓兵于农。兵凶战危,用兵乃圣人不得已而为之,但它可以顺利无阻碍地解决矛盾,因为顺乎形势,师出有名,故能化凶为吉。第8卦水地比(比卦)诚信团结上上卦象曰:顺风行船撒起帆,上天又助一蓬风,不用费力逍遥去,任意而行大亨通。这个卦是异卦(下坤上坎)相叠,坤为地;坎为水。水附大地,地纳河海,相互依赖,亲密无间。此卦与师卦完全相反,互为综卦。它阐述的是相亲相辅,宽宏无私,精诚团结的道理。第9卦风天小畜(小畜卦)蓄养待进下下卦象曰:苗逢旱天尽焦梢,水想云浓雨不浇,农人仰面长吁气,是从款来莫心高。这个卦是异卦(下乾上巽)相叠,乾为天;巽为风。喻风调雨顺,谷物滋长,故卦名小畜(蓄)。力量有限,须待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可大有作为。第10卦天泽履(履卦)脚踏实地中上卦象曰:凤凰落在西歧山,去鸣几声出圣贤,天降文王开基业,富贵荣华八百年。这个卦是异卦(下兑上乾)相叠,乾为天;兑为泽,以天喻君,以泽喻民,原文:“履(踩)虎尾、不(咬)人。”因此,结果吉利。君上民下,各得其位。兑柔遇乾刚,所履危。履意为实践,卦义是脚踏实地的向前进取的意思。第11卦地天泰(泰卦)应时而变中上卦象曰:学文满腹入场闱,三元及第得意回,从今解去愁和闷,喜庆平地一声雷。这个卦是异卦(下乾上......>>
八卦中有哪六十四卦学术界有一种说法,认为伏羲发明了八卦,周文王将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这种说法是不可靠的。从发明和创造卦象模式的目的看,八卦和六十四卦都是伏羲发明的。出土文物证明,伏羲时代具有相当高的数学计算能力和系统的天文学水平。
伏羲六十四卦序是由伏羲八卦序重卦而来,伏羲六十四卦可排为圆图、方图和次序图。伏羲先天八卦次序是自然生成序列,其生成次序来源于《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成大业。”即太极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伏羲先天八卦方位图来源是《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
求八卦中六十四卦的卦辞及解说第1卦
乾为天(乾卦)刚健中正上上卦象曰:困龙得水好运交,不由喜气上眉梢,一切谋望皆如意,向后时运渐渐高。这个卦是同卦(下乾上乾)相叠。象征天,喻龙(德才的君子),又象征纯粹的阳和健,表明兴盛强健。乾卦是根据万物变通的道理,以“元、亨、利、贞”为卦辞,示吉祥如意,教导人遵守天道的德行。
第2卦
坤为地(坤卦)柔顺伸展上上卦象曰:肥羊失群入山岗,饿虎逢之把口张,适口充肠心欢喜,卦若占之大吉昌。这个卦是同卦(下坤上坤)相叠,阴性。象征地(与乾卦相反),顺从天。承载万物,伸展无穷无尽。坤卦以雌马为象征,表明地道生育抚养万物,而又依天顺时,性情温顺。它以“先迷后得”证明“坤”顺从“乾”,依随“乾”,才能把握正确方向,遵循正道,获取吉利。
第3卦
水雷屯(屯卦)起始维艰下下卦象曰:风刮乱丝不见头,颠三倒四犯忧愁,慢从款来左顺遂,急促反惹不自由。这个卦是异卦(下震上坎)相叠,震为雷,喻动;坎为雨,喻险。雷雨交加,险象丛生,环境恶劣。“屯”原指植物萌生大地。万物始生,充满艰难险阻,然而顺时应运,必欣欣向荣。
第4卦
山水蒙(蒙卦)启蒙奋发中下卦象曰:卦中爻象犯小耗,君子占之运不高,婚姻合伙有琐碎,做事必然受苦劳。这个卦是异卦(下坎上艮)相叠,艮是山的形象,喻止;坎是水的形象,喻险。卦形为山下有险,仍不停止前进,是为蒙昧,故称蒙卦。但因把握时机,行动切合时宜,因此,具有启蒙和通达的卦象。
第5卦
水天需(需卦)守正待机中上卦象曰:明珠土埋日久深,无光无亮到如今,忽然大风吹土去,自然显露有重新。这个卦是异卦(下乾上坎)相叠,下卦是乾,刚健之意;上卦是坎,险陷之意。以刚逢险,宜稳健之妥,不可冒失行动,观时待变,所往一定成功。
第6卦
天水讼(讼卦)慎争戒讼中下卦象曰:心中有事事难做,恰是二人争路走,雨下俱是要占先,谁肯让谁走一步。这个卦是异卦(下坎上乾)相叠。同需卦相反,互为“综卦”。乾为刚健,坎为险陷。刚与险,健与险,彼此反对,定生争讼。争讼非善事,务必慎重戒惧。
第7卦
地水师(师卦)行险而顺中上卦象曰:将帅领旨去出征,骑着烈马拉硬弓,百步穿杨去得准,箭中金钱喜气生。这个卦是异卦(下坎上坤)相叠。“师”指军队。坎为水、为险;坤为地、为顺,喻寓兵于农。兵凶战危,用兵乃圣人不得已而为之,但它可以顺利无阻碍地解决矛盾,因为顺乎形势,师出有名,故能化凶为吉。
第8卦
水地比(比卦)诚信团结上上卦象曰:顺风行船撒起帆,上天又助一蓬风,不用费力逍遥去,任意而行大亨通。这个卦是异卦(下坤上坎)相叠,坤为地;坎为水。水附大地,地纳河海,相互依赖,亲密无间。此卦与师卦完全相反,互为综卦。它阐述的是相亲相辅,宽宏无私,精诚团结的道理。
第9卦
风天小畜(小畜卦)蓄养待进下下卦象曰:苗逢旱天尽焦梢,水想云浓雨不浇,农人仰面长吁气,是从款来莫心高。这个卦是异卦(下乾上巽)相叠,乾为天;巽为风。喻风调雨顺,谷物滋长,故卦名小畜(蓄)。力量有限,须待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可大有作为。
第10卦
天泽履(履卦)脚踏实地中上卦象曰:凤凰落在西歧山,去鸣几声出圣贤,天降文王开基业,富贵荣华八百年。这个卦是异卦(下兑上乾)相叠,乾为天;兑为泽,以天喻君,以泽喻民,原文:“履(踩)虎尾、不(咬)人。”因此,结果吉利。君上民下,各得其位。兑柔遇乾刚,所履危。履意为实践,卦义是脚踏实地的向前进取的意思。
......>>
文王为什么要易八卦为六十四卦?动机是什么?传说伏羲根据河图和洛书作了八卦,用来象征宇宙自然的万事万物,这八卦是乾卦、坤卦、震卦、巽卦、离卦、坎卦、艮卦、兑卦,它们也是《易经》最初、最原始的形式。可是,宇宙包罗万象,自然瞬息万变,世间的一切因果都错综复杂,只用八卦很难详细而完整地解释这一切。于是,周文王结合实际情况,把八卦分别两两互相重叠,从而推演出了六十四卦。
八卦是怎样演变六十四卦?从八卦到六十四卦
出于某种很偶然的原因,伏羲先生画了八卦,而没有画六卦。其实,八卦看起来并不比六卦更完美,从构图学上来说,六卦显然比八卦更能打动人心。六卦由许多等边三角形组成,在这点上八卦就逊色的多了,八卦顶多可以分解成许多等腰三角形罢了。六卦放在哪儿都稳稳妥妥,立起来都不会倾倒。假设要用六卦来象征自然天地万物及其变化,六卦也跟八卦一样胜任有余。拿六卦的六条边分别命名为天、地、风、雷、火,水,可以完美地表现自然的构造和变化。不像是八卦,一条边表示水,另一条边表示泽――嘿嘿,重复了。
八卦是一个认识自然的理论模型,或者说是一个哲学模型。凡模型,都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更何况这模型还是出现在三四千年以前呢!又更何况这模型试图来象征自然宇宙后来还包括人类命运的全部变化。说实话,功能这样完备的哲学模型别说是三四千年以前,就是在今天,我们也无法把他完美地构造出来。构造不出来并不说明八卦就是真理,否则地话,真理也太廉价了,今天的幼儿园里的幼稚儿童一不小心就能给我们构造出一个,我们岂不是要感到应接不暇?
类似的哲学模型世界上还有很多。在古代――这种哲学模型只有出现在远古时代才有学术上的研究意义――希腊有恩培多克勒的土、气、火、水模型;中国还有一个金、木、水、火、土模型。我觉得,五行学说是其中构造的最为完备的一个,因为他抓住了构成世界的某些元素。而八卦呢,既包括水火等“基本元素”,又包括了山、泽、天、地等混合元素,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但是,就是这个不伦不类的宇宙构造模型,也许是因为他出现的最早的缘故吧,成为中国人智慧崇拜的偶像。直到今天,某些脑筋里进水太多的学者级人物,还把他看成是“博大精深”的代名词。
八卦不智慧吗?――很难说。在遥远的上古时期,人类缺少最起码最基本的认识自然的手段和方法,也缺少最基本的经验积累,要知道他们那时候只有语言还没有文字,可是,渴望认识世界的愿望和冲动却已经有了,在某些古人的心里还非常强烈。怎么办?――他们大概也只有根据自己直观的经验和最原始的认知能力来解决问题。在他们的经验里,最庞大的事物就是天和地,其次是山和泽;最普遍的事物就是风和火,还有雨水雷电,森林走兽。他们如果想要对自然事物形成某种概括性的认识,也只好从这些可以认识的基本事物中来进行归纳。希腊人恩培多克勒认为这个世界由土、气、火、水四种东西组成;伏羲总结出八卦;另一位中国人总结出五行;可是,你能据此判定他们谁比谁更高明?
当然,八卦的情况更复杂一些。八卦中包含着某种数学原理。原始的八卦可能不是一个八角图形,而是一个包含着从一到九等基本数字的数学模型。把这几个数字按照某种规律交叉排列,某些神秘的内在联系就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比如,对角和对边上的数字之和竟然完全相等。这在今天看来属于最简单的数学模型,连小学三年级的学生都不屑一顾,可是,在远古的人们看来,问题绝不会这么简单。这里头包含着某种确定不变的内在规律,可能,还预示着某种神秘莫测的黑暗力量。顶
如果古人看重的是其中的内在规律,这将成为某种数学体系的一个开端;顺着这个规律延伸下去,更多的数学规律将不难被发现,欧式几何也许就是这样被推导出来的。如果古人看重的是其中的神秘力量,那么,以古代头颅的善于直接联想的思维模式,某种神秘主义的哲学体系就不可避免要产生出来。中国古人恰好是顺着这条道路来思考的。先是,他们用这个几何图形来算命;后来,他们就借助于这个几何图形来进行哲学思考,并把他和自然、宇宙、人生、道德、社会、命运,整个地联系到一起。
把哲学和道德困在一个原始古朴的几何图形里,并且是与算命抽卦搅浑在......>>
伏羲六十四卦与周易六十四卦区别?伏羲六十四卦与周易六十四卦区别而非三言两语能解释清楚的请打开下面的网址希望能给你一个满意的回答.
伏羲六十四卦jysls/thread-276859-1-1
周易六十四卦 woosee/zjjd/zy64/web6
1.太极
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易经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系辞传又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于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这一理论建立至今凡两三千年,仍在为人们描述万象。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
先贤从用兵和较技中认识到一条真理:天下有常胜之道日柔,上善若水,柔可以克刚,避实以击虚,持后而处先。
《易经》等中国古典哲学、道家养生理论、中医经络学说、兵法和其它武学丰富的理论与经验构造成中华沃土,太极拳在这方沃土之上萌发和成长并非偶然。太极拳之所以不断发展而有今日之壮大,也端赖数百年来历代大师们的巨大贡献和无数英锐心血的灌溉。四海之内,有史以来,尚没有哪一拳种有着如此复杂而完善的理论。数百年中,太极拳向外流传,自中原至大河以北、长江之南而渐至偏远,尤其是自上一世纪五十年代始,太极拳得以迅速传播。在传承与创新之中,便衍生出诸多流派。各式太极拳的开山大师;无一不是武术界殿堂级人物,他们都以自己对太极拳的理解诠释太极拳。各种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标志着太极拳的丰富与发展。
太极拳之理虽屡有阐发,但纵横以观之,习者芸望明师绝少。那掩关自守者有之;将那精微所在深自秘惜,学子皆不得见;功力所限;对拳理精意管窥蠡测者有之,以此类孔见为据修炼则误已,倘竟以此传授则误人;于拳理懵然不知者亦有之,却说玄弄虚,言不及义,则更是贻害无穷。
陈式太极拳宗师陈公发科、心意六合门宗师胡公耀贞两位武术大师,以其毕生的精力和智慧体悟和实践着太极拳之真。冯志强先生得天独厚师从两位大师,将两位大师的倾授融会贯通,以自身对太极拳的深刻理解,对传统的陈式太极拳成功地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创立了深刻反映万物本象的心意混元太极拳(简称混元太极拳)。混,取万物万象意;元,为初始根本之意。冯先生将自己的真知灼见,贯彻到功法和拳法之中,以造福人类之心,毫无保留地奉献于世。我们的世界,是运动的世界。亿万年来,自然界中,日经月行,星环辰绕,莫不循圆以为轨道;水滴而形珠,石磨而状卵,石滚水注,莫不符合圆的规律;禽兽的扬降与走跃,也莫不留下圆弧之轨迹。人类发展了科学技术,而察今日飞机之螺桨,车辆之转轮;电动之机械,乃至物质之微观结构,同样无一脱离圆的运动。直线是无限大的圆之一段,点即是无限小的圆,螺旋则是国与其它因素的合成。圆运动乃是万物运动的本质,乃是乾坤大道。
人身之阴阳,往往不得其平,则血气滞而疾病生。作为内功拳,混元太极拳以功为本,为拳为母,以养为主。作为其内功修炼之道,混元功一系列功法疏通经络、平谧阴阳,培补内气,增长内功。
练拳须从无极始,阴阳开合认真求。混元太极拳之走架,动静相兼,内外俱练,性命双修。其多种拳架以陈公发科之拳架为基发展而成,始自无极;现有机而生太极,分而成阴阳,动则螺旋曲折;阴阳相生,开合折叠;最后归于无极,彻底地反映出万物的运动规律。其拳架之形势,环圈层叠,螺旋缠绕,动静相兼,刚柔相济,内外相合,形意相任,开满合严,松沉浑厚,充分体现了太极拳的特点,而且观之自然流畅,如龙如川,十分美观。混元太极拳以行拳走架为活桩;注重练意,要求静心慢练,会练善养,有助于达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虚至虚灵之境界。同时,通过对缠丝功的练习,在走架时令内气充分缠绕运行于肌肤骨节,敛入骨髓而形成刚柔相济的内劲。
混元内功和走架的修炼,旨在培养混元一气。这一过程,也使修炼者得到中国古典哲学的滋养,对修炼者的身心健康和养生有着巨大的补益,对习练推手散手者,也因修炼所获得的真气、生物磁和生物电的能量而使自己的技击能力得到飞跃。
练拳须明理,理通拳法精。祝广大混元太极拳爱好者明白以上道理;从修炼混元功法、拳法和养生之法中获益。
2.无极
无极即道,是比太极更加原始更加终极的状态∶无极,本来是老子用以指称道的终极性的概念。《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这是第一次出现无极的概念。全段意思是说∶虽知道洁白,却安守於昏黑,便能做天下的模式。能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性不相差失,性回复到不可穷尽的真道。所以无极的原义就是道,指道是不可穷尽的。以后道门人士,都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无极的概念,但在不同场合引伸的侧重点稍有不同。庄子在《逍遥游》中说「无极之外,复无极也。」意思是世界无边无际,无穷之外,还是无穷。无极便是无穷。汉代的河上公《老子章句》认为复归无极就是长生久视。依道门观念,与道相合,才能长生久视,因此将无极解释成道,或者解释成长生久视,是一致的。道是无限的。天地开辟之前,它已经存在了无限的时间,而且会永恒地存在下去,空间上它也是无限的,不局限於任何一个具体的区域。因此用无极的范畴称道。在宇宙演化的角度使用无极一词,常与太极对举,指比天地未辟、但却是天地直接起始的混沌更加古老、更加终极的阶段,这一阶段,就是道。因此,无极是太极的根源。修道者都追求与道合一,道门术语称与道合真,在具体机制上便是返回到元初的终极的状态,这就叫做复归无极。
2.八卦
八卦一词的由来
专门请教过广东的朋友,“八卦”这两个字怎么演变成了它现在代表的这个意思。一说:在粤语中,“八卦”的本意就是到处说是非、饶舌。娱乐新闻和狗仔队为了吸引读者,到处挖掘明星的隐私广而告之,所以,这样挖出来的新闻被称为“八卦新闻”。另一说好象追溯得更远,更能体现八卦精神:“八卦杂志”的称号由来是早年香港黄色书刊发行时,封面上极其清凉养眼的照片会在重点部位加贴八卦图,类似马赛克效果,这类报道明星私生活内容的杂志由此得名,“八卦”一词,甚至从名词衍生出形容词和动词。
为什么要叫八卦呢?
易经有言:"阴阳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香港八卦杂志的创办人,认为世界上纷纷扰扰的小道消息,其中大多是源自于男(阳)女(阴)间的恩怨情仇,好比阴阳衍生出八卦一般,故名八卦杂志.
4.道法自然
语出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观天之道,执天之行
道法自然,要求做到无为,并不是指无所作为,而是反对过多的人为干涉。它不反对依据大道的本性去行事,积极地行道修道。《阴符经》开宗明义第一句就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所谓天之道,是指整个世界的根本规律。观,则指人去考察、体验。了解天道,目的是把握天道,将天道运行的法则运用起来。做到这一点,便能控制外物,改造自身,便叫做执天之行。这是道教各种修仙方术的重要理论基础。按照这一观念,道教徒积极地寻找着各种体现大道的理则,试验过各种各样的改造自身(修成仙体,延长寿命)和支配外物乃至鬼神(役使鬼神变化万物)的方法,在中国的科技史、养生史、医药史上,都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有的还是具有世界意义的贡献。同时这种掌握大道后积极地支配外物的思想也奠定了道教的富于道术的特点。
当然,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基础在于道,在于自然。凡是行事不是顺乎自然,想人为地窜等,违背自然的节律,决无成功的希望,更不用说妄意乱为了。
——————以下——————
原作者:童蒙
“道法自然”的寓意
浩瀚无垠的宇宙是由时空和无数个星系组成的,而这些数以亿计的星系之间却相处得非常和谐有序,在时间与空间的陪伴下构成了一个又一个十分完美的动态平衡体系。真是美哉!壮哉!奇哉!然而,科学界有谁能完整地回答宇宙星系间靠什么来维持这种如此玄妙的和谐与平衡呢?没有,连一个都没有。
人们熟知的牛顿(1643~1727年),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创立者。他把日常所见的重力和天体运动的引力统一起来,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并试图将天地间万物的运动规律都统一到这个看似严密的物理力学理论当中。然而,面对周而复始运转着的太阳系,牛顿却感到很茫然:宇宙星体按各自的轨道运转它们的设计者以及创造者是谁呢?牛顿的这个问题提得很深奥。因为比他早一、两个世纪的天文学家(如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晚于他两个世纪的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1879~1955年)也没能回答这个问题。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老子就已经完整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维持宇宙万物达到和谐与平衡的能量源,那就是周而复始、永不停息、无处不在的“道”。那么,什么是“道”?“道”所反映出来的那种规律又是什么呢?
所谓“道”,就是宇宙万物所必须遵循的一种规律。“道”所反映出来的那种规律,中国古代的老子则概括为“道法自然”四个字。由此可看出,“道”所反映出来的那种规律就是“自然而然”,就是让任何事物都能自由自在地得以展示。若能遵循或仿效“道”的规律,那么对待任何事物都不可勉强而为之,而必须要“顺其自然”。只有具备了“无为”的思想,才能真正领悟“道”的内涵,才能实现“无不为”的目标。宇宙天地领悟了“道”的内涵,时时处处都能遵循、仿效“道”的规律,于是便把一个个生生不息的浑圆世界展现在了人的面前,使人类也在遵循、仿效天地的运行规律以求达到生命的“天长地久”。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用了一气贯通的手法,将天、地、人乃至整个宇宙的生命规律概括得很精辟。“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道”又通过“德”的外化作用,把天地间这些包罗万象的事物属性完整地表现了出来。
所以说,凡是能够以“道”的规律所表现出来的事物属性,乃是“德”。也就是说,“德”具有对“道”进行外化的作用。在整个宇宙万物的运行过程中,只有按照“道”的规律所表现出来的事物属性,才能堪称为“德”。反过来说,在整个宇宙万物的运行过程中,若是脱离了“道”的规律而任其妄为,那么所表现出来的事物属性就不能称其为“有德”,而只能称之为“失德”、“缺德”或“无德”。“失德”的行为乃是源于“失道”,而某种事物一旦脱离了“道”的轨迹,就必然会表现出“失德”。天若“失德”,或四季无常,或暴风骤雨,或日星隐曜;地若“失德”,或草木不生,或山崩地裂,或倒海翻江;人若“失德”,或疾患缠身,或灾祸连连,或家国失和。“失德”者必然“失道”,而“失道”者必将走向孤立。常言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的正是这个亘古不变的事理。
事实上,整个宇宙天地的运行规律已经体现出了“道”的规律。人们只要能够细心观察,就能找出许许多多“得道”事物与“失道”事物的不同归宿。
在这个世界上,一个崇尚自由和民主的国度,那里的公民必然会拥有足够的自由活动空间,必然能够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国家的一切大小事务才能有条不紊地按照各自的秩序正常运行。反过来,一个善于独断专行并用各种伎俩愚弄民众的独裁国家或党派,那里的百姓必定要受到欺压和困苦的折磨,时刻都面临着被剥夺权利甚至被杀戮的可能,整个社会形势必然处于长期动荡不安或濒临崩溃的状态之中。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前者的行为是符合于“道”的运行规律,其做法是效法天地所表现出来的“尚德”属性,但后者的行为却反其“道”而行之,自然反映不出“天德”的和谐特性了。
因此,“道法自然”是天地万物所必须遵行的根本属性。宇宙间无论何种事物,若是违反了“道”所规定的这个“自然”法则,其行为上露出“失德”或“缺德”的外表,最终结果必定是天诛地灭。人类社会也不例外,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党派、团体,若是违反了“天理人伦”,不能做到“以百姓之心为心”,其结果也必定是自取灭亡。那些不遵循“道”所引导的“自然”法则而任随己意强行所为的统治者,必然要周期性地作出“失德”或“缺德”举动,而是国家统治完全处于一种“不道”的恶性循环状态。“不道”的行为肯定不会维持多久,其结局也一定是悲惨的,这就叫做“不道早已”。
5.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
具体解释:
“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想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
“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它处于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静,但却深不可测。它源源不断的流淌,去造福于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样的德行,乃至仁至善……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azi.simcf.cc//8zsm/45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