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采茶戏由于来自民间,题材多反映现实生活和民间传说,很少袍带戏、武打戏。语言朴实生动,表演形象逼真,载歌载舞,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男角以高步、矮步、方步,旦角以碎步、云步、快碎步为基本步法。表演组合程式多种多样,如洗马、舞扇、梳妆、刺绣、出门入廷、生产劳动等。20世纪50年代吸收了武打技巧。
宁都采茶戏传统装束很有特色。花旦头戴珠子、绉纱或满额,满额上镶八宝牡丹、角花,戴耳环,脑后梳船子髻;彩旦脑后梳擂槌髻、耳上吊红辣椒、朿简便满额;小生戴小生帽;老生戴毡帽或方形员外帽;小丑戴罗帽。
化装:生、旦素脸;彩旦脸上绘一蜘蛛,小丑在鼻子上画白色蝙蝠或蜻蜓,花脸仿祁剧、京剧脸谱。
服饰:旦角穿短装或普通的妇女便服,系围裙。生角穿蓝色或青色褶子。小丑着短装,系水裙。
宁都采茶戏的曲牌共有100多个。三角班时的小戏每剧一至二调,男女同曲异腔,并以戏名为调名。
半班以后,由于剧目内容丰富,题材多样,艺人们便以原来曲调为基础,发展了多种板式,如倒板、散板、诉板、快板、哭板等,其中以诉板最为特色。
近年来改编创作了一些新曲调,或把几个曲调连缀起来用,使其更加丰富多彩。
传统的伴奏乐器有:勾筒、竹笛、唢呐和尺板、班鼓、梆子、小鼓、大锣、苏锣、大钹、小锣、小钹、云锣等。
演唱时使用两把勾筒,定为正反弦,突出正弦,作为主奏乐器。笛子、唢呐一般用于过场或间奏中。在过门和唱腔里有时也用唢呐伴奏,如《接姐姐》、《补缸》等。又在“川调”、“神调”、“王氏劝夫”等曲调中,也用唢呐吹奏“起板头子”,气氛更加热烈。
打击乐用于角色的上下场,或配合身段动作,或在道白中加强语气,有的唱腔和过门中夹进锣鼓,特色更浓。
三角班是在茶歌、灯歌、山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由一个人演唱演变到结合的汉族民间歌舞,表现生活故事,称单台歌舞。如《十转来》、《十匹柳》、《十盏灯》、《明灯歌》、《等郎歌》等。后发展到有简单情节,一旦一丑的对子戏,如《补背褡》、《卖杂货》、《攀笋》、《扇子花鼓》、《卖油》等。进而根据两茶女一茶童的歌舞表演演变成二旦一丑的三小戏(“三小”亦指小旦、小生、小丑三个行当),如《接姨姐》、《接姐姐》、《打茶蔸》、《长工碓米》等。三小戏在宁都客家采茶戏106个传统剧目中占三分之二。清道光初期(1821—1830),号称大班的东河戏、宜黄戏、祁剧流行,观众对三角班有了更高的要求,此时,三角班开始演出《落马桥》、《青龙山》、《山伯访友》、《山伯送友》等艺术难度较大的剧目,处于大型剧种与小型剧种,大班与三角班之间的状态,观众称为半班。半班移植、改编、创作演出大型正剧、悲剧及宫廷戏、公案戏、神话戏等剧目30余本(包括7种连台戏)。
清光绪中期(约1891年前后),有些祁剧艺人与半班艺人能独立演出高腔和弹腔剧目,祁剧原有剧目与半班剧目并存于半班舞台,故称半整杂。
民国10年左右,半整杂解体,再现“七紧八松九逍遥”的半班,在山区演出,直到解放前夕。
建国后,成立了专业剧团,不仅挖掘、整理、加工优秀传统剧目,还创作了《一条心》、《送草鞋》、《新邻居》和改编的《銮刀记》等一批新剧目,宁都客家采茶戏不但行当齐全,曲调优美,而且表演程式丰富,已是“能歌能舞,能今能古,能大能小,能文能武”的正规戏曲大班,成为全国独具风格的剧种。
宁都客家采茶戏由于来自汉族民间,语言朴实生动,表演形象逼真,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表演上,男角以高步、矮步、方步和旦角的碎步、方步、快碎步为基本步法。表演组合程式多种多样,如洗马、舞扇、梳妆、刺绣、出入门庭和生产劳动等。生、旦均画清脸,彩旦加画“蜘蛛”,小丑鼻上画白色蝙蝠或蜻蜓。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字竹轩,北平人,约生于1884年前后。在上海他与杨月楼、赵玉珍、黄玉麟并称为“南方四大名旦”。抗日战争后期,他于1943年率班携眷从吉安到赣州,再到宁都,在宁都献艺七年多。
1950年,宁都专区(此时宁都县为专区)文联组建的宁都专区群众剧艺工作团,内分三部六团。即京剧部一个团,宁都地方剧部一个团,祁剧部四个团。宁都地方剧部成立于1950年11月27日,即由京剧部导演刘雨叔先生介绍,请到正在宁都休闲的刘筱衡先生任教习兼导演。这是宁都采茶戏有史以来受到第一位名人的爱护与扶助。
1951年元旦起,宁都地方剧部在宁都师范学校礼堂(即今宁都中学旧礼堂,旧称“儒学里”,又称“考棚里”)公演了由专区文联负责人胡雨霖编剧,刘筱衡导演的《花井冤仇》、《素娘恨》、《刺霸》等戏。这是宁都采茶戏第一次登上大雅之堂,而且是登上了州、县儒学最高讲堂演出。以其崭新的面貌、高水平的演出,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强烈反响。(1906-1995年),江西乐平县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最早的成员之一。历任江西省文联首任主席、江西省文化局首任局长、江西省文艺学院首任院长(兼)、江西省戏剧家协会首任主席(兼)、江西省文史研究馆首任馆长等,离休后享受副省级待遇。他是我国著名戏剧家、电影评论家、诗人和作家。
1954年8月,任江西省文化局长的石凌鹤亲自指派该局艺术科的张衍任同志到宁都地方剧部选择了传统戏《补背褡》与现代戏《秧麦》参加同年10月在南昌举行的江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大会。丁秀英获表演奖,张台兴获乐手奖,曾仕槐获艺术劳绩奖。
1955年,石凌鹤批准,由省文化局拨款5000元,修建了宁都采茶剧院,请到著名书画家宁都县人曾兆芹(字柴僧,美术大师刘海粟的得意门生)题写了“宁都采茶剧院”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于门口半壁,震动了全县。群众说艺人大翻身,大发财,修建了新戏院。艺人则欢欣鼓舞,到处宣扬,说省文化局石局长关怀宁都采茶戏,亲自拨款给我们修建戏院。
这期间,宁都县采茶戏还得到时佑平、雷振邦、邵式平、李德全、黄镇等人的大力帮助和扶持。我们相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各级党政部门一如既往地对宁都采茶戏关怀与重视,希望有更多的文化名人关怀扶助此戏,使之再现辉煌,续写名人与宁都采茶戏新篇章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azi.simcf.cc//8zsm/43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