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青阳是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那你知道安徽省青阳县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分享的安徽省青阳县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安徽省青阳县民间故事篇【1】
民国初年一个夏天,青阳坊朱家老宅搬来了一家三口人。屋主是位六十余岁的老人,名叫朱古力,他妻子还很年轻,约三十来岁,长得小巧玲珑,身段相貌都很惹人喜欢,而他们的儿子却还没满周岁。他年轻时留过洋,后来在上诲开了一家大工厂,曾经家财万贯。最近因工厂破产倒闭了,就带了年轻的太太和幼子回到老家石门县青阳坊,把原来的祖宅修葺一下,定居下来。然而没几天,探长钟心立就接到报案,说朱古力老先生在家里被人杀死了。钟心立忙带了助手戚朴民来到青阳坊。朱太太指着一扇关闭的门,边哭边叫道:“警察先生,我家先生被杀死在取暖房里了!”
钟心立一推门,门却没能推开。朱太太见状,忙道:“门闩着!”
钟心立问道:“门闩着,你怎么知道朱先生被杀死了?”
朱太太道:“大约二十分钟前,我先生说要进取暖房拿什么东两,他进屋不一会儿,我就听到屋里传出一声枪响,就知道出事了,边叫边推门,可门是从里面闩着的。我从锁孔里一张望,只见我先生斜躺在藤椅上,头上的血还在往下淌,我吓得连忙报了警。”
钟心立听了,便弯下身,从锁孔里往里张望,果然看见朱古力斜躺在一把藤椅上,脑袋耷拉在一边,鲜血淌了一脸。
钟心立和戚朴民只好撬开门,进了屋,朱古力早已断了气。屋里陈设极是简陋,除了两把藤椅一张桌子,就只有那只冬天取暖用的炉子。炉子是烧煤的,用铁皮制成,上面一根管道伸到屋顶。因现在正是夏季,不是烤火的时节,所以炉子没有生火,但进煤的炉门却开着,朱古力就倒毙在炉门前的藤椅上。看样子,他是坐在藤椅上被人用枪击中太阳穴而死的。
凶手是谁呢?为什么要杀死一个己经破产的老人呢?
钟心立仔细察看现场后,更加糊涂了。原来,取暖房的门窗都是从里面插上门的,如果凶手杀了人,再从门或窗里出去,门窗就不可能在里面插上,也就是说,如果是他杀,那么凶手杀人后,是怎么出屋的?如果凶手是从屋外朝里面开枪,距离也不对,因为从死者伤口可以看出,开枪时枪口和脑袋是紧挨着的。如果是自杀,那么朱古力用来自杀的那把枪又到哪儿去了?
钟心立陷入了迷茫。
三天后,钟心立忽然收到了上海某保险公司的一封公函。原来,朱古力以前曾在上诲某保险公司投保了巨额人寿保险。也就是说,他一旦意外去世,他的继承人就能得到一笔巨额赔偿金。函中,保险公司请石门县警署在十天内查清朱古力的死因,并出具死亡证明。如果朱古力是他杀或是其它正常原因死亡,保险公司就要赔偿。但如属自杀,保险公司就可以拒绝赔偿这笔巨款。
钟心立正捧着保险公司的公函沉思,这时,他的上司、警察署署长请他到办公室里去一趟。署长见了钟心立,客气地让他坐了,三句话一扯,就扯到了朱古力的案子上,署长告诉钟心立,说朱古力的夫人,那位朱太太几次到警署来找他,要求尽快结案。
钟心立明白,像这样的案子,如果查不出凶手,一般只能作为悬案搁起来,而保险公司只要有一份悬案证明,这笔巨额赔偿金也是要照付的。既然死者家属和署长催促,而案情又毫无线索,钟心立想想也只好结案了。
但结案前,钟心立决定再去朱古力的取暖房察看一下。他仔细察看了取暖房的四壁,实在看不出什么蹊跷来,便坐在一把藤椅上,点燃一根烟,思忖着准备写结案报告。
这时,署长和戚朴民也来了,朱太太跟着他俩进了取暖房。署长一见钟心立笃悠悠的样子,不快地说:“钟探长,别空动脑筋了,如找不出凶手,就作为悬案吧,你先把证明写出来,交给朱太太!”
钟心立见署长来了,忙站起身,刚要答话,忽见从房梁上掉下一只蜘蛛,蜘蛛挂着一根丝,正好落在他面前,快要坠地时,那蜘蛛竟猛然一荡,又缘着那根细长丝飞般向上攀去,一眨眼,又回到了梁上。
钟心立望着蜘蛛,又低头看了一眼那张开的炉门,猛然省悟道:“我明白了……”
戚朴民问道:“探长,你明白什么了?”
“朱先生是自杀的!”钟心立此言一出,满屋人都吃了一惊,朱太太顿时“傲”的一声哭了起来:“老头子呀,你死得冤哪,被人杀死了,警察抓不到凶手,还说你是自杀的呀……”
署长也不高兴地道:“钟探长,你说朱先生是自杀的,那他自杀用的那把枪呢,在哪儿?”
钟心立道:“如果我猜测得不错的话,那把自杀用的枪一定在取暖炉的排煤气管里!”说着,他拿起靠在一边的捅火铁条,伸进炉子的排气管,轻轻地捣着,一会儿,铁条似乎钩住了什么,钟心立慢慢往下拉,铁条尽头的弯钩上,果然钩着一把小巧的勃郎宁手枪,枪柄上还系着一根细细的橡皮筋。看到手枪,朱太太忽然停止了嚎哭,脸色也变了。
原来,朱古力虽然家财万贯,但年近六旬,没有后嗣,原配夫人死后,他又娶了年轻貌美的太太。一年后,年轻太太竟为他生了个儿子。但儿子出生后不久,朱古力的企业却破产了,他只好携了太太和儿子回到老家石门县。朱太太原是看中了朱古力的百万家财才嫁给这个老头子的,如今老头子一破产,她哪里还过得惯这种清苦生活!后来,她得知朱古力曾在保险公司投保巨额人寿保险,如果朱古力一死,作为继承人的她就可以得到一笔保险金。于是,她几次威胁朱古力,说这日子没法过下去了,要带了儿子出走。朱古力老来得子,哪里舍得让她把儿子带走。而企业破产,他也确实心灰意冷,最后被逼无奈,便萌生了死的念头。因为自己一死,娇妻爱子就能得到那笔巨额保险赔偿金。但按照保险公司有关条例规定,如果投保人是自杀的,保险公司就不负责赔偿。于是他和朱太太几次谋划,挖空心思,终于想出一个“绝招”:留一个悬案给警察。他进取暖房后,先把门窗关紧上闩,再在取暖炉的排煤气管中装上一根橡皮筋,把橡皮筋的一头拉出炉子口,系在一把勃郎宁小手枪的把上,然后朱古力坐在藤椅上,用枪抵在自己的太阳穴上开了一枪,死的时候手一松,那根橡皮筋一缩,就把小手枪拉回到排气管里面去了。
真相大白,石门县城的居民纷纷指责朱太太心太毒。不久,朱太太卖掉朱家老宅,带了幼子出走,从此去向不明
安徽省民间故事篇【2】
杏花村
据说在南宋时,有一辛姓的老儒随难民逃来合肥,在城北搭一草棚住下,白天以打草鞋营生,晚间常挑灯读书至深夜,终日寡言少语,极少出户。其打制的草鞋结实耐穿,且价钱便宜
,故买者甚多。有时遇有逃难者和饥民路此,取其草鞋,非但分文不收,并济以茶水饭食。时间久了,辛公成了远近知晓的一位大善人。为了感激辛公的善德,凡来此的人,都按老人的嘱托,或稍赠以杏苗,或带来杏核相送。辛公每见送来的杏苗、杏核,甚为高兴,并一一将其栽种于棚舍附近的空地上。至于辛公为何这样做,人们并不关心。
却说一日,州府忽遣人来此寻找一名叫辛子豪的人,经打听,得到的众口一词是:只知有一姓辛的老人,却不曾听说有叫辛子豪的人。无奈,差人只得如实禀报州府老爷。州府老爷听在耳里,想在心里,琢磨道:会不会姓辛的老者就是辛子豪?于是,州府老爷于次日轻装微服,亲往辛公舍下,见面后即和辛公寒暄起来。时辛公见来者并无异常,言词并无恶意,无意中流露出真实身分。州府老爷闻知后大喜:“辛大人,下官今特奉朝廷东台王御史之命,前来恭请大驾赴京。”说罢,随手将王御史亲笔书信递与辛公阅看。辛公阅信后,知身分已露,不好再瞒,但又不愿相从,便略加思忖后说:“请大驾先回,待我先收拾一下,明早动身不迟。”
次日清早,州府老爷亲自携轿,一路吹打,前来辛公住处接驾,岂知此时辛公早已去无踪影了。
辛公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原来的住处。然辛公在该处悉心栽下的杏苗,播下的杏种,日渐旺盛,终成一片杏林。每年春后,这里是姹紫嫣红一片,香气随风飘荡。加之“辛”与“杏”字近音,人们为纪念这位刚正不阿,且慈善如佛的辛公及其美意,便把这里叫作杏花村。地址在今合肥市区府城隍庙西北面。
安徽省民间故事篇【3】
三孝口
相传昔日在合肥城西门附近曾住有一户人家,家中有一老母,已年逾古稀。其膝下有三子,乃是远近闻名的孝子。为了照顾好老母,三子轮流精心守护左右,不轻离片刻。这年,老母不幸患痈疽,脓血不止。为了减轻老母痛苦,三子竟轮番用嘴吮吸脓血。为了使老母疾病得以早日治愈,三子日日四下寻访名医、偏方。然此疾病在当时乃属不治之症,要想治愈,谈何容易。在无可奈何之际,三子只得转而进寺庙烧香求佛。一日,三子在寺庙门前,偶遇一算命先生,三子试以实情相告,希得指点。算命先生闻听三子诉说后,托词告曰:“若想治愈老母疾病,非补以活人肉汤汁不可”。此本是算命先生故意虚造之言,暗示其老母疾病已无法救治。然三子不悟话中之意,未加思索即信以为真,竟在祈拜泥佛之时,从腿上剜下一块肉来,回家后迅即熬成汤汁,喂其老母。办法用尽,终未能挽救老母的生命。老母咽气后,三子又变卖掉家产,买来棺材,为老母料理后事。
再说,相传在西门街心路下埋有一块红糙石,下面压着大蜀山的钥匙,若取出这把钥匙,就能打开大蜀山的山门,取得大蜀山的金银财宝。但又传,若此红糙石一动,合肥城内就要遭火灾,故从未有人敢轻举妄动。孰料这一传说被合肥城内一贪财的无赖获悉,其乘夜深人静之时,悄悄将红糙石掀开,将大蜀山钥匙盗走。大蜀山的钥匙被盗走了,火灾也就招来了。一时间,西门一条街浓烟四起,火势越烧越旺,眼看大火已烧到那三子之家。为了护卫棺柩,三子竟以身伏于棺上,誓与棺柩同存亡。似乎是神灵被三子的虔诚举动所感动,大火竟跳过其家。
这场大火过后,整个城西门一条街房屋都被大火烧为灰烬,唯独那三子之家房子完好无损。由此,这个地方后来就被人们称为“三孝口”了。三孝口地址在今市区长江路西段。关于此传说,《合肥县志》有段记载:“张梅、祝、松兄弟三人亲丧,殡于室,邻火卒起,棺不及移,三人号恸伏棺上,誓与俱焚,三人皆死,棺独完好。初,母病疮甚重,梅吮之得愈。”此段记载,虽然在具体细节上与民间传说不尽一致,但基本内容还是相近的。
猜你感兴趣:
1.家乡的民间故事
2.地方上的民间故事
3.关于民间故事
4.最新民间故事
《尔雅·释亲》称“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古代称举办婚礼为结缡、合卺。俗称结亲、成亲、成婚、完婚、合婚、圆房等。《礼记·昏义》规定婚姻必履行六道程序:“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后演变的主要过程如下:
托媒提亲。俗称“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婚”,最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共和国成立后仍存媒人说合之俗,但婚姻自主、自由恋爱占主流;80年代后,城镇兴办有婚姻介绍所,报刊杂志以及电脑网上也通行征婚广告等联络方式。
合八字。即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年、月、日、时配定天干地支共为八字,由算命先生来推算是否有“生肖冲克”现象,岳西等地流传《反婚歌》:“从来白马怕金牛,羊鼠相逢一旦休,蛇见猛虎如刀割,金鸡见犬泪相流,灵猴与猪不同圈,蛟龙玉兔不到头”。共和国成立后多数人均不迷信此道。
相亲。分男相女、女相男之别,有相人、相家等项目,进行考察与交往,增进了解。
过庚。又名传庚、传帖、下定等,即交换允婚庚帖。帖名红绿简、鸳鸯书、允求书、小书子等,是书写男女各方的姓名、生辰及双亲名讳的喜帖。男方在帖中书写“恭求”二字,女方以“敬允”二字回复。共和国成立后已不流行此俗。
下聘礼。又称过礼、行聘,即男方向女方送上彩礼。视家境状况而定礼物丰薄,一般讲究有鸡、鱼、糕、糖双数份量,礼担披上红布,衬以柏枝、红枣、桂圆、花生等吉祥物,贴鲜红双“喜喜”字送上。下聘后,男方每年还必须在端午、中秋、春节给女家奉送“节礼”走动。此俗农村仍旧流行。但因地域不同,彩礼送鸡的死活有别。2002年4月,界首市一对青年结婚,新郎家出动两辆婚车前去接新娘,随车抬来的礼盒上挂有一只活鸡,新娘闻讯泪水涟涟,按新娘这方的婚俗,结婚之日应送熟鸡,送活鸡是当地办丧事的礼俗。新郎与新娘家相距百余华里,婚俗却大相径庭,以致大闹婚礼,新娘拜完堂就回了娘家。新郎一气之下状告到市法院,获准离婚。足见婚俗并非小事。
选定婚期。也称报日、择吉、过大书等。事先议定婚期,请算命先生择定吉日,用红纸书写,男方备礼请媒人陪同送到女家。
辞家礼。旧俗由男方备办礼品于结婚前一日(或两日)送至女家祭祖辞行。
送嫁妆。俗语称“上等人陪钱嫁女,一般人随钱嫁女,下等人落钱嫁女。”一般嫁妆有衣被、箱柜、盆桶与金银手饰等,重礼如田产、房屋、山林、牛羊等。今俗已有家电、房屋等项赠送。
绞脸与哭嫁。出嫁日,女家礼请有“福寿”的妇女为女儿“开脸”,即用白线纹去汗毛以打扮新娘。上轿前,亲友女眷及同村好姐妹均来陪伴出嫁女哭嫁,称为“越哭越发。”
迎亲与闹房。结婚必布置新房,张灯结彩,堂上点红烛,门房贴喜联,铺床缝被各有讲究。迎接新娘多以花轿相抬,简便的用独轮车、毛驴、马车迎娶,80年代后农村有用拖拉机、卡车、客用汽车,城镇则用小轿车迎接新娘。桐城书香人家讲究在花轿门上贴对联作唱和,男方出上联,女方对下联,并抬童男童女—对前去迎亲,叫做“暖轿”。新娘下轿时,男家用两条布袋铺地,轮番移传,让新娘踏袋前行,称为“传袋”(传代),傧相人等在旁高声唱诵:“传一代,喜气洋洋;传二代,子孙满堂;传三代,荣华富贵;传四代,四代世同堂;传五代,五子登科……”等等,以求吉利。
拜堂与入洞房。传统拜堂仪式有的在家中堂厅进行,有的在宗族祠堂进行,大致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公婆,最后是夫妻对拜。新娘自上轿至拜堂各环节均以红绸盖头遮面,入洞房后始由新郎持秤杆挑盖头,傧相在旁亦唱顺口溜作祝福。如“秤杆挑起,公婆欢喜”、“盖头挑在床沿上,一生一个状元郎”等。接着是众亲友开展“闹新房”活动,号称“新房三日无大小”,出难题拿一对新人作乐。夜深客散,新郎再到厨房端来酒菜二人同吃,称喝“交杯酒”,食物有红枣、桂圆、莲子、鸡蛋等,意含吉庆之义。少数青年人也乘新人熟睡后入房偷得衣物一件为证,于次日向主人家索要“喜果”吃,称“偷新房”。
三朝与蜜月。新婚次日或第三日,新郎带领新娘来堂前拜见公婆与家人,即“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所描述的风俗。唐诗《新嫁娘》亦称:“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今日农村传存“下厨”项目,仅叫新娘象征性添柴烧一把火而己。三朝“回门”,古称“归宁”,又称“省亲”。一般只回娘家吃一餐饭即归,因为俗例“新婚一月不空房”,称为度“蜜月”。待满月时,方才正式回娘家或亲友家走动、留住等。80年代后城镇青年风行旅行度蜜月活动,又称“旅行结婚”,由两人选定风景名胜线路,乘新婚假期出外旅游一次。
在现代社会,算命大多数都是以八字算命为主要方式,因为八字是中国传统算命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是否存在不用八字就能算命的人,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算命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算命方法和理论体系,不同的算命师也有不同的技术和方法。有些算命师可能并不使用八字来算命,而是通过其他方式,如面相、手相、塔罗牌等来预测命运和未来。因此,无法确定是否有不用八字就能算命的人存在于安徽界首市。但是,无论采用何种算命方式,都需要注意选择正规、专业的算命师,并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对待算命结果。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azi.simcf.cc//8zsm/43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