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算命(宜州有哪个寺庙)

甘肃现 算命村 全村170多户家家会算卦

1.古代的柳州又叫什么城

柳州又称龙城,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是我国南方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早在五万年前就有“柳江人”在这里生活,从建城至今已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设置潭中县,属郁林郡,这是柳州建城的开端。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年),潭中县改为桂林县,后又改为马平县。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设置昆州,领五县,以马平县为治所。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改为柳州,《新唐书•地理志七上》中记载“以地当柳星更名”。

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名为龙城郡,因郡有龙城县而得名。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以州界柳岭为名”,再次改称柳州。

柳州境内生活着汉、壮、瑶等多民族,几千年来汉族和岭南土著民族在这里交流、融合,形成了浓郁而独特的乡土文化,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积淀。柳州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清水秀,洞奇石美,“柳州奇石甲天下”,被誉为“中华石都”。

柳江绕着柳州市区回流,城中心三面环水,形成一个巨大的“U”字,古籍称其为“三江四合,抱城壶”,所以又称之为“壶城”。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柳州任刺史时,曾用“越绝孤城千万峰”、“江流曲似九回肠”的诗句描绘这个美丽的城市。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愧无惠化传。”

这是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写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种柳戏题》。柳宗元到柳州任刺史后,努力在自己权限范围之内兴利除弊,做了很多有益于民的事。

他亲自种植柳树,并即兴题咏,抒发了“好作思人树”的情感,表达了努力给柳州人民留下惠政的愿望。柳宗元的朋友吕温写了一首《嘲柳州柳子厚》和柳宗元开玩笑:“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柳管依然在,千秋柳拂天”。诗题虽说是“嘲”,其实是赞扬,末句“千秋柳拂天”,是比喻柳宗元在柳州的德政文章,会永远留在柳州人的心里。

2.柳州的历史

柳州有着21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从考古发掘到的文物来看,5万多年前,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生活着“柳江人”。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地始建都城,取名潭中。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称柳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在此设龙城郡。柳州是南中国古人类“柳江人”的发祥地。古人类文化遗址有白莲洞遗址(旧石器晚期──新石器早中期,距2009年约30000─7000年)、大龙潭鲤鱼嘴遗址(新石器早中期,距2009年约7000年)、蛮王城遗址(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距2009年约4000年)以及柳江两岸台地、蓝家村台地、九头山、甘前岩等古人类文化遗址,此为柳州之原始地域。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置潭中县,属郁林郡,此为柳州建城的开端。

三国孙吴凤凰三年(公元274年)以郁林郡分出桂林郡,潭中县属桂林郡。

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为郡治所。

南朝齐(公元479─502年),从潭中县地分置齐熙郡。

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后为潭中治马平郡治所。

隋开皇11年(公元591年),潭中县改为桂林县,后又改为马平县。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马平县属桂林。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属始安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马平县为昆州治所,后昆州又改为南昆州。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名为龙城郡。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龙城郡复名柳州,并沿用至今。

3.柳州这个地民的由来和古今的变迁

一、柳州名称的由来:李吉甫(与柳宗元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官居宰相)所编撰的志书《元和郡县志》是现存最早的中国地理总志,是比较权威的最早解答柳州得名的著称.《元和郡县志》记录:“贞观八年,改南昆州为柳州,以柳江为名”;“潭水东去县(按指马平县,即今柳州市)二百步”.当时的柳江,指的是从现在的柳州市起向东去的一段河流,柳州的得名,从此而来.补充:柳江又因何得名:汉代柳江称溜水.“溜”是水急的意思.溜水雅称为柳水,这就是柳江得名的原因.二、秦始皇统一六国前,柳州尚未有地方行政建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桂林郡管辖柳州、桂林等地,柳州开始纳入封建制的轨道.作为柳江流域中心位置的柳州,在不断扩大的南北交流活动中,逐步具备了建立城市的客观条件.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岭南宣告统一,秦王朝的郡县制得以实施,建立了桂林、象和南海三个郡.桂林郡包括了柳州市在内的今广西大部分地区,郡城设在今天的贵港市.一至到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王朝在原来秦代三郡基础上重新划分为九个郡,九个郡当中的郁林郡下辖三个县,其中就有潭中县(柳州以驾鹤山为治所建立了潭中县).当然,柳州还有马平县、南昆州、龙城一些的得名,你没提,我在这也不多说了,需要的话再发信息来问我吧~~三、这个问题很难解释清楚,柳州只有在汉代时才有确切的记载他所管辖的范围.到了明代时对土城作了很大的修城,由土城改为砖砌.明代柳州城墙的修建,标志着以封闭式坊市制度作为特征的古代城市模式消失,近代城市开放式模式得到进一步完善.当时设五门,分别为东门、镇南门、靖南门、西门和北门.南朝梁代大同年间,南方的马平郡即今柳州市,始有传见“八龙见于江中”,柳江周水因此改名为龙江,于畔建龙城县即今柳州柳城县.唐贞观年间约公元634年,马平城址迁于今柳州河北半岛城中区,依柳江而建,故名“柳州”,此始,柳州称“龙城郡”,柳宗元的诗句中也称柳州“龙城郡”,上下相习,龙城柳州成为历史的凝固.宋徽宗时,柳州郡号“龙城”成为沿袭定制,《宋史》:“柳州龙城郡”.。

4.柳州历史文化

你好!柳州,又称龙城,是广西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广西工业名城、历史名城、文化名城、旅游名城。

柳州有着2100多年的建城史,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从考古发掘到的文物来看,5万多年前,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生活着“柳江人”。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地始建都城,取名潭中。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称柳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在此设龙城郡。

柳州是南中国古人类“柳江人”的发祥地。古人类文化遗址有白莲洞遗址(旧石器晚期──新石器早中期,距2009年约30000─7000年)、大龙潭鲤鱼嘴遗址(新石器早中期,距2009年约7000年)、蛮王城遗址(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距2009年约4000年)以及柳江两岸台地、蓝家村台地、九头山、甘前岩等古人类文化遗址,此为柳州之原始地域。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置潭中县,属郁林郡,此为柳州建城的开端。三国孙吴凤凰三年(公元274年)以郁林郡分出桂林郡,潭中县属桂林郡。

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为郡治所。南朝齐(公元479─502年),从潭中县地分置齐熙郡。

柳州文物(7张)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后为潭中治马平郡治所。隋开皇11年(公元591年),潭中县改为桂林县,后又改为马平县。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马平县属桂林。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属始安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马平县为昆州治所,后昆州又改为南昆州。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名为龙城郡。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龙城郡复名柳州,并沿用至今。柳宗元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

网址:/view/8074.#8龙城花灯虽然没有那么隆重了,但是节日也有它的鼎盛时期和衰落时期。我想现在没有那么隆重也只是暂时性的。

5.柳州有多少年的历史

柳州有着2100年的建城史,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从考古发掘到的文物来看,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生活着“柳江人”。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地始建都城,取名潭中。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称柳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在此设龙城郡。柳州是南中国古人类“柳江人”的发祥地。古人类文化遗址有白莲洞遗址(旧石器晚期──新石器早中期,距2009年约30000─7000年)、大龙潭鲤鱼嘴遗址(新石器早中期,距2009年约7000年)、蛮王城遗址(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距2009年约4000年)以及柳江两岸台地、蓝家村台地、九头山、甘前岩等古人类文化遗址,此为柳州之原始地域。

柳州明代古建筑-东门城楼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置潭中县,属郁林郡,此为柳州建城的开端。

三国孙吴凤凰三年(公元274年)以郁林郡分出桂林郡,潭中县属桂林郡。

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为郡治所。

南朝齐(公元479─502年),从潭中县地分置齐熙郡。

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后为潭中治马平郡治所。

隋开皇11年(公元591年),潭中县改为桂林县,后又改为马平县。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马平县属桂林。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属始安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马平县为昆州治所,后昆州又改为南昆州。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名为龙城郡。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龙城郡复名柳州,并沿用至今。

6.关于柳州的历史故事

百越时期柳州位于先秦时期的百越之地,相关的有西瓯越,南越等百越分支。

柳州的蛮王城遗址处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约4000年。秦朝时期前219年,秦始皇命屠雎为统帅,发兵五十万,开始进行长期的秦攻百越之战,与译吁宋、桀骏率领的西瓯军遭遇,第一次战争付出惨重代价,屠雎身亡。

灵渠修通后,发动第二次战争,于公元前214年最终深入岭南,现在的柳州地方隶属秦桂林郡,但秦政权对地方控制力并不强。南越国时期秦朝灭亡后,该地区成为原秦将领及越人建立的南越国的一部分(建国时间约在公元前204年)。

南越国的统治持续了近百年时间。汉朝时期汉武帝时,路博德率军进行了汉平南越之战(公元前112年),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冬,灭南越国,同年在现在柳州的地方建城,称之为潭中县属郁林郡。

地方则主要由当地人管辖,土司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改土归流”时期柳州九头山汉墓为这一时期代表。出土了40多枚汉武帝和汉宣帝五铢钱,是柳州最早的货币贸易证物。

铁锸和铁条表明潭中县已进入铁器农具时期。出土的琉璃饰品有可能来自东南亚或印度东海岸,从合浦登陆,经南流江、北流江西上柳江进口。

古代史三国时期三国孙吴凤凰三年(274年)以郁林郡分出桂林郡,潭中县属桂林郡。三国时期,潭中县以西,今桂西境唯一的县城定周(今宜州市)撤消建制,红水河流域和今龙、融两江流域即今柳州地区和河池地区的桂西北,就完全没有封建王朝的地方行政建制。

这标志着桂西北少数民族和汉化程度较高的桂东以至中原的经济交流进入了波谷时期。西晋时期太康三年(282年)潭中县从县治所升为桂林郡治所。

南北朝时期南朝齐(479─502年),从潭中县辖地分置齐熙郡。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后为潭中县治马平郡治所。

隋朝时期开皇11年(591年),潭中县改为桂林县,后又改为马平县。大业元年(605年),马平县属桂林郡。

大业三年(607年),属始安郡。唐朝时期唐武德四年(621年),马平县为昆州治所,后昆州又改为南昆州,属岭南道。

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名为龙城郡。乾元元年(758年),龙城郡复名柳州,并沿用至今。

唐太宗时期,开通了桂州经现在柳州到邕州的买马路,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桂州至柳州530里,柳州至严州(来宾县)200里,严州至宾州190里,宾州至邕州(南宁)245里。武则天时期又在临桂相思埭开辟了桂柳运河,沟通湘江经漓江、洛清江到柳州的水路。

柳州以唐代古文运动发起人,改革家柳宗元(773年-819年)闻名,当时在市中心建有纪念柳宗元的柳侯祠,衣冠冢,罗池,现存唐开元寺遗址等遗迹。当时经济依然以农业为主。

北宋时期坊间围墙拆除,商贩摊点深入到民居,民居也扩散到城厢各处。柳江上游的龙江以及融江地区之间的大量木材沿江而下于柳州集散,大中祥符间(1008—1016年),皇室修玉清、昭应等道宫,列举所用各地木材8种,其中就有柳州杉木。

柳州木制品从此闻名于世,成为后来柳州棺材相关谚语:“穿在苏州,玩在杭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产生的历史背景。

1052年-1053年,柳州短暂被侬智高军控制。之后北宋***在今三江、融水、罗城和南丹、河池、宜州等地设有博易场(贸易市场),山区土特产特别是木材大量外销。

《宋会要辑稿》就有融州王口寨大宗板木水运到柳州的记载。柳布行销各地。

柳江沿岸曾建有青瓷窑,可能曾销往东南亚。柳城大埔有坡式龙窑群。

柳州城下码头除了运载宜州地区的铅、锡矿,可能还有瓷器销售到海外市场。马鞍山下灵泉寺“来栖之士,指以千计。”

意味着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南宋及元朝时期唐宋诸多迁柳官员的到来为柳州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南宋丞相吴敏、王安石(南宋)、汪伯彦都曾在柳州居住。

宋代城南建有驾鹤书院。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为防范蒙古骑兵的冲击,宋朝将州官署从柳州城搬迁到西北面偏离桂邕大道的柳城县,此后经元朝一代共百年时间是柳州历史上第一次大的衰落。

元皇朝大大强化了驿道的管理,桂林到马平县城的陆路驿站有东泉驿等4个,水路驿站经洛清江有苏桥、大石、横塘、旧县等5个,主要为军事需要,但对地方经济交流也有一定推动作用。明朝时期明洪武元年(1368年),柳州更名柳州府,府官署从柳城迁回马平县,马平县从宋代以前的州治所上升为府治所,柳州再次成为统辖二州十县的府署驻在地。

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扩建柳州城垣,城高旧制一文八尺,城东西长三华里,南北宽二里,即今城中区南半部到柳江北岸坡上范围之内,环城布有东、北、西、镇南、靖南共五个城门,现存柳州镇南门古城墙及清代重修的柳州东门城楼一段。诗云:壶城明初建,得名因形模,丽江凡四折,如环抱城郭。

于是壶城和龙城,并为柳州之别称。明代的中晚期,柳州步入了粤西盛郡的发展阶段。

葡萄牙商人曾从广州买桐油运往欧洲,很可能为柳州产品。明代著名人物有柳州八贤等。

明末,出逃的明朝皇帝南下柳州,清明两朝在柳北一带长达数十年的拉锯战使得柳州遭受重大损失。清朝时期清朝平定南明后,相对的稳定使得柳州城成为广。

7.柳州城市的历史到底有多长

公元前111年设置潭中县,属郁林郡,此为柳州建城的开端。

到现在2117年.柳州是南中国古人类“柳江人”的发祥地。古人类文化遗址有白莲洞遗址(旧石器晚期——新石器早中期,距今约30000—7000年)、大龙潭鲤鱼嘴遗址(新石器早中期,距今约7000年)、蛮王城遗址(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约4000年)以及柳江两岸台地、蓝家村台地、九头山、甘前岩等古人类文化遗址,此为柳州之原始地域。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置潭中县,属郁林郡,此为柳州建城的开端。三国孙吴凤凰三年(公元274年)以郁林郡分出桂林郡,潭中县属桂林郡。

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为郡治所。南朝齐(公元479—502年),从潭中县地分置齐熙郡。

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后为潭中治马平郡治所。隋开皇11年(公元591年),潭中县改为桂林县,后又改为马平县。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马平县属桂林。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属始安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马平县为昆州治所,后昆州又改为南昆州。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名为龙城郡。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龙城郡复名柳州。柳州市是汉、壮、瑶等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具有浓郁的乡土文化和民族文化,几千年来一直是汉族和岭南土著民族经济和文化交流、融合的汇聚点,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沉积。

1994年元月,柳州市被国务院正式命名为历史文化名城。

8.明代柳州城面积

柳州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是中国南方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早在5万年前就有“柳江人”生活在这里了,从建城至今已有两千一百多年的历史。柳州市辖有4个城区、1个郊区和柳江县、柳城县,总面积5280多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650多平方公里,总人口170多万,市区人口是84万,有20多个民族

至于明清两代的管辖地请参考《柳州历史地图集》

://202.121.7.7/person/yangliu/literature/liuzhou/mulu.

这是柳州市地方史的电子书

9.关于柳州的历史故事

历史故事·柳宗元登柳州城楼有词调寄《永遇乐》曰:水养罗池,墓眠衣帽,文惠千载。

鼎创新元,革除弊政,岂料功垂败!永州初贬,龙城再放,壮岁更充边塞。有谁知、残躯病体,寝中犹梦青睐?释奴掘井,植柑栽柳,荒地开来种菜。

礼乐重教,医疗广普,弄鬼装神戒。唐风开窍,蛮人得化,文武百官莫代。

河东柳、封侯后世,受吾一拜!(一)话说公元八一五年,正是唐宪宗元和十年,时值酷暑的柳州、唐朝的边疆僻地,盛夏时节的气候,并不因为当朝天子李纯皇帝庙号“元和”而风调雨顺,它照样我行我素,反复无常。刚才还是晴空万里,烈日当头,骄阳似火,这会儿却是乌云滚滚,雷声大作,阴霾密布,倾盆大雨铺天盖地而来,把个柳江河面敲击得坑坑洼洼,混混沌沌。

这是一条属于珠江水系的河流,上游自北朝南七折九曲,向广西中部重镇柳州挺进。在柳州界内,鬼斧神工般地往东左拐,河面渐次宽阔,东行数公里后,再度左拐,掉过头来向北面下游逝去,形如U状。

这条把柳州一分为二的壶形水道,就是柳江河。千百年来,这条生养繁衍了柳州物华胜景的柳江河,日夜奔流不息,带来了几多祸福玄机,又送走了多少离合悲欢。

临江而立的柳州城楼上,两三个后生搀扶着一位长者在匆匆避雨。骤然间,“救命啊!有人跳河啦!”凄厉的喊声划破滂沱的雨雾,令人撕心裂肺,不寒而栗。

刚刚登楼的这几个人,再也无心避雨,他们循声下得楼来,跌跌撞撞地沿着泥泞的小路,冒雨赶到河边。跳河的人已被救起,安顿在河边一条有篷的小船上。

长者钻进小船,只见一个衣衫湿透的少女,双目紧闭,憔悴的面容掩不住青春的秀气,倚靠在半跪着的老汉怀里。“老哥,这个丫头怎样了?”长者焦虑地躬身察看,操着浓重的山西口音问那老汉,“她为啥事要跳江?”老汉悲愤的眼神中略带几分惊疑,跟着进篷的后生见状,忙安慰道:“老伯不要难过,这位是刚到任的柳州刺史柳大人。”

“啊,是柳大人!”老汉泣不成声,断断续续地说出了事情的经过。原来,当时柳州有这样的土俗:借人家的债,要以人作押,如果到期还不了债,所押的人就要沦为债主的奴婢。

老汉一家三口以船为家,打渔为生。十多年前,妻子得了一种怪病,脉也把过了,药也煎服了,病势却越来越重。

万般无奈,老汉只好求助于算命先生。算命先生闭目掐指,一阵喃喃自语之后,惊叫道,哎呀船家,你老婆是瘴鬼缠身呐!若不破财狠治,恐怕性命难保!为了给妻治病,老汉已经身无分文,但他终究还是盲从了算命先生的谋划,以六岁的女儿作押,借了一笔款,请巫医驱鬼消灾。

结果,鬼灾没有驱掉,妻子的性命却丢掉了。又因为到期还不债款,女儿便沦为债主家的奴婢。

十多年来,姑娘在债主家过的是牛马不如的日子。食不裹腹,衣不蔽体,常年劳累。

昨天,姑娘顶着烈日在地里忙完农活,回房换下汗湿的外衣,开始打扫屋里清洁卫生。十六、七岁的姑娘已经发育得腰身丰满。

天真无邪的姑娘哪里料到,在她打扫主人房间的时候,债主的儿子躺在床上偷偷瞄着她圆圆的***和鼓鼓的胸脯。大概是亏了阴功,缺了阴德,债主到四十岁上才盼到了这个宝贝儿子,然而却是个天生的痴呆,直到三十挂零了还没对上亲家。

这天不知他搭错了哪根神经,躺在床上做着白日春梦。看到姑娘进来,那薄薄短衫裹着的结实***,随着脚步而微微地上下弹跳,看得他一时***中烧,花颠发作起来。

在姑娘转身弯腰擦椅子时,他光着***冲下床去,一手搂住姑娘,另一只手从低垂的领口伸进去,在姑娘***挺耸的胸前乱搓一气。(二)姑娘冷不防遭受这样的袭击,又惊又痛,也不知从哪来的力气,猛地转过身来双手使劲一推,把他仰面八叉甩倒在地。

映入姑娘眼帘的丑陋之相,使她皮肉发麻,赶紧捂着脸逃出去,回到自己房内顶紧门栓,放声大哭。债主获知此事后,找人去算了一卦,说这是姑娘祥云高照,要把她配给痴儿“冲喜”,今天就要完婚。

姑娘羞辱难言,死不从命,寻机逃了出来,含愤投江。听罢老汉这一席哭诉,柳宗元满腔愤怒,满怀感慨!多年来,他献身政治革新,立志要铲除民间疾苦。

当年大刀阔斧的“永贞革新”,那是多么壮丽的事业啊!然而,君主昏庸,佞臣当道,仕途的坎坷使他一腔壮志难酬!面对眼前的景况,柳宗元劝说老汉:“老哥,不要过于忧伤了,人活着就好,赶快带姑娘回去歇息吧。债主那边,我自会处理好的。”

柳宗元告辞老汉,回到住所。此刻,已是夜深人静,他还呆在书房,心潮波澜起伏。

又兼那一群群蚊虫的轮番进攻,更令他坐卧不安。他压下灯芯,起身拂扇,在房里缓缓地来回踱步。

老家人轻轻地推门进来提醒道:“大人,该休息了。”柳宗元招招手,示意他进来。

“大人有什么吩咐?”柳宗元挑起灯芯,屋里亮堂起来,他轻声问道:“老汉家的事怎样了?”“下午去的时候,姑娘已能下地走动。”老家人边掩门边说,“大人托我带去的十五两银子,老汉收下了,他说谢大人的恩。”

柳宗元踱到窗前:“今天的事使我想得很多,现在想写些东西。”老家人见他毫无睡意,只得备好文房四宝,在案台旁静静地。

易华斋首席预测师,原名张大文,1954年出生于辽宁古城义县城内,原籍山东。精通周易预测、四柱命理预测、八宅风水、姓名预测学等。出身于书香世家,祖上所传易学典籍代代相传。其父张鼎元毕业于张学良主政东北时期东北大学第一期毕业生,后为民国学者,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并继承祖上所传四柱六爻等绝学并精通英法日俄四国语言,张大文在父亲熏陶下,从小喜欢中国神秘文化,四岁能顺逆背六十花甲,小时候只要遇见肓人算命必纠缠不休,在求学阶段只要发现易学书籍,便爱不释手,刻苦钻研,进入社会后一直研易,即使在动荡年月也从未间断对易学的研究,1995年放弃国有企业厂长一职,全身心投入到研究易学事业之中,苦钻周易象数、铁板神术、六爻预测、四柱命理预测、八宅风水、姓名研究等。通过大批的实践论证了古人的许多错误之处,并悟出了许多独到见解,在实践预测中的准确率更可高达 90%以上,是国内预测准确率最高的预测专家之一,在许多朋友的推崇下,于 2008年加盟易华斋文化信息咨询中心,继续用所学之易学知识为大众服务,在此期间笔耕不辍,续写父亲著作《宜州颂长联》,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长联!~

附:《宜州颂长联》

伟哉!燕郡义州富壮观,凌河浪西来爽气,医巫闾东映峰岚,奉国寺雄睽沧海,辽浮屠耸入晴天,万佛堂窟吞旭日,八宝塔阵列颠边,安泰门眺青山塞外,龙口水凭游旅赏玩,朱瑞碑闪祥光大地,石湖瀑托银布廉翻,……古遗可述,新景尚繁,三舆交会,载货盘弯,群芳婉桂,殊彩萦寰,永存形色,胜友仰瞻,过客谓:阿谁塑千秋要县。

豪也!籍麟先祖多好汉,慕容垂南展皇权,旬都帅北朝蒙殿,贺乡贤退导桑田,赵长史直陈密叛,雪樵叟令宰中原,马子丹师惊倭胆,李杜老挥赤帜松江,佟彦博灭飞敌侵犯,王铮氏怀故土穹空,吴仲翁佐学良兵谏,……往者当歌,今哲更焕,五界互携,聚谋克俭,广庶奇材,共德夺冠,正茂英杰,俊人赞叹,鲰生曰:我辈题旷代宏篇。

-----摘自《闾凌诗文集》第一集

费国卿

《宜州颂》长联点评:

此联作者张鼎元,原义县进修学校语文教师,终生执教,诲人如耕,花甲耳顺,退闲家中,但笔耕雅兴未衰,悠闲之余,投笔讴歌千年古邑义州城,于是《宜州颂》长联便应运而生。省市县报曾以高评刊登,颇令广大读者仰慕。我有幸拜读联文,咀嚼品味,悟出五大特点:

一、此联构思奇巧,格局新颖,耐人颂读。上下联首句分别写“伟哉!燕郡义州富壮观”,“豪也!籍麟先祖多好汉”紧扣人杰地灵点题作为总起,引出义州古城十大景观和十位名人,并分述各自的形象和特色,妙语惊人。结尾采用问答形式新奇别致,上联句:“过客谓阿谁塑千秋要县?”下联答:“鲰生曰我辈题旷代宏篇。”共同表达了人民创造历史的哲理。启人深思。此笔毫无上下合掌之痕,却有异曲同工之效。

二、长联在中国古今联群中为数不多,此联上下共四十二句,洋洋二百五十字,无一重字重音,虽与中国长联之最《大观楼》联相比略逊一筹,但各有特色,当数现代联作中娴于咏物颂人联语之上乘,如此杰作,长而不显其长,俗而不失其雅,可见作者丰厚的语言功底。

三、此联巧用删节号作用非凡。意在古老县邑好景不限十处,名人不只十位,选“十”是个吉祥数,正如我国近年来评十名杰出青年,十位改革家等举动一样,颇具代表性,足见作者心宽意广,行文意味深长。删节号后,联意急转由怀古转为颂今,这便显现出联意之真谛,表达了作者撰联之初衷,以避厚古薄今之嫌。

四、此作联艺特色鲜明,篇长韵雅,对仗工稳,平仄协调,立意高远,读者颂之上口,品之有味,雅俗共赏,魅力无穷,以其联作的感染力诱人流涟忘返,盖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也。

五、文以载道乃文艺作品之灵魂。此联主题深邃意在笔端。上联写十大景观,下联列十位名人,联文字里行间,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意,炽烈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读来似在怀古,细品方觉意在颂今。如上联中的“古遗可述,新景尚繁”,下联中的“往者当歌,今哲更焕”,阅后可领略改革开放后,县容县貌“群芳婉桂”之佳境,育人纳贤“广庶奇才”之盛举,可摸可睹,义县古城人杰地灵便不言而喻,实为点睛之笔。

甘肃现 算命村 全村170多户家家会算卦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azi.simcf.cc//8zsm/4344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