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如果你不同意认干亲的话,你朋友一定也不会怪你。关于认亲嘛,如果特别喜欢这个小孩可以认干亲呀!没结婚也不妨碍认个干亲。至于说算命的这回事,这些事,不必太去在意。我想你说的那种被克的那种,以前那些年代会认为有怎么回事,可是现在21世纪了,有谁还会去在意这些。凡事好好考虑嘛!
认干亲的讲究
婴儿时期拜认的干亲可能是永久性的,终身保有这种关系,也有可能是临时性的,多则三五年,少则匆匆一晤,从此各不相干。
“认干亲”的对象有的是人,也有的是物。其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好养,“认干亲”一般都喜欢认儿女较多或贫寒的人家做义父、义母,因为儿女多的人家,孩子就像成群的小动物一样,容易长大;另外,贫寒的人家,小孩一般较多,又不娇贵,反而容易养活。
认干亲需要准备的礼物
“认干亲”要选择一个吉日举行仪式。届时,做父母的除了要准备丰盛的酒席外,还要替孩子预备孝敬干爹、干妈的礼物。这份礼物中,最重要的是送给干爹的帽子和送给干妈的鞋子,另外,还要配上衣料之类的物品。
当然,干爹、干妈并不是只进不出。干爹、干妈送给干儿子、干女儿的东西一定要有饭碗、筷子和一把长命锁,另外,还要有一套小衣服、鞋袜、帽子、围嘴和兜肚等。
过去,为了这些札物,有钱的人家都是到首饰店定做银碗银筷,或者到护国寺、白塔寺喇嘛那里去买木碗,以免小孩因失手而打碎。万一打碎碗的话,就被认为是很不吉利的事情。
扩展资料认干亲,是旧时山西乡间比较流行的一种民间礼俗。认干亲之后的交往,大都比较频繁,而且都仿照亲情的交往方式,形成比较固定的亲戚关系。
认干亲,在乡间虽然没有固定的程式,大致都是认干爹、干妈、干哥、干姐之类的干亲。形成认干亲的原因,大致是这样,两家是朋友,交往甚好,为把这种交往相对固定,就采用让下一辈认干亲的办法使交往加深。诸如认义父、义母之类。
有些是因为一方对另一方家中有大恩大德,一方图报对方的恩情,就以认干亲、当义子的办法,以相对固定的程式形成长期交往关系,以达到知恩图报的目的。还有的,是由于孩子娇贵,怕中途夭亡,便采用认干亲的办法,让干爹、干哥、干姐保住孩子,使其能避免不幸,长大成人。
也有些人家,是为了攀高结贵,让孩子认有钱人为干爹,或能将来从中得到好处。也有的,孩子从小送到奶妈家喂奶,从而使孩子与奶妈形成了一种新的关系,乡间称之为奶妈、奶爸、奶哥,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干亲的关系。
认干亲原因种种,但是,这种干亲的出现,使两家的关系自然地进入一种亲戚交往的序列之中。认干亲在山西各地都有,以雁北、忻州、晋中、晋南更为普遍。
乡间习俗,一旦认干亲,凡事都须按乡间交往的一般程序进行,凡认干爹干妈之后的孩子,过年、过节、寿诞、生日、都要按乡间礼俗程序去做。做干儿子的,平时要照料上了年岁的干爹、干妈,尽一定做干儿子的义务,从经济上也要给予一定的支持。
而干爹干妈,对于儿子的娶妻、生子、盖房等重大活动都要过问,而且给予必要的支持与资助。山西乡间的认干亲,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越来越少,但仍在乡间存在着,这是一种社会上存在着的特殊亲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一个侧面。
认干亲的双方要相互送礼。干爹干妈要为孩子准备衣帽、兜肚,尤其是饭碗、筷子和长命锁。干儿干女也要孝敬干爹干妈,最要紧的是送干爹一顶帽子,送干妈一双鞋,所谓“干爹的帽子干妈的鞋”。此外,还要送些衣料、点心之类的礼品。
认干亲的习俗在我国南北方都有,北方叫“认干爹干妈”,南方叫“认寄父寄母”。名称虽不同,意思却一样。一般来讲,只要孩子向干爹干妈磕几个头,改口叫干爹干妈就行了。从此后两家结为干亲,逢年过节、干妈干爸生日或其他人情世事,孩子都要送礼拜望。直至养老送终,如同亲生。
“认干亲”的原因
“认干亲”的原因多种多样,旧时最为常见的是婴儿出生不久的满月前后,或百天左右,由父母或祖父母怀抱着上街,见到的第一成年人便认作干亲。男性为“干爸”,女性为“干妈”,但往往这是预先准备好的。
有的是为了避免灾祸,此乃迷信之说。例如,孩子经过占卜算命得知与父母命相不和,甚至相克,以“认干亲”的方式来改变,以达到阴阳协调,家庭和睦。
有的是因为独子或老年得子,此乃担忧之说。例如,上几代都是单传,此时又是独子,哪怕是有姐妹多人,也要让孩子认干亲,而且认人丁旺盛之家,认为这样才可以保佑一生平安。
也有两家关系交往密切,甚至是世交,自愿认对方儿女作义子、义女的。
也有体弱多病的孩子为了身体健康,大街上随意认干亲的。孩子在父母的带领下,到集市上看到身体健硕之人,口喊“干爸”倒头便拜,而且认得越多越好。此种认干亲的方式属一次性性质,一般以后两家没有什么来往。
甚至还有寻找年代久远的石磨、石碾,古老的树木等为干爹干娘的,以求其结实强健。此种认者,则由父母带领向石磨石碾焚香叩拜。
当然,我国历史上为了攀附权贵的认干亲比比皆是,时至今日也为数不少。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azi.simcf.cc//8zsm/42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