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命五法(算命法则)

时柱直断四柱法 八字算命最简便的方法

五根

根是在其范围之内执行支配作用的心所。五根是:(1)信根,(2)精进根,(3)念根,(4)定根,(5)慧根。五根在它们各自的——胜解(信根)、致力(精进根),警觉(念根),不散乱(定根)及照见(慧根)范围里执行其支配的作用。在修行上,五根一定要平衡。五根不只是要平衡,而且要成熟。只有五根成熟,才能证到须陀洹道果。所以我们一直要学习,平衡五根至成熟阶段。

五力

五力是:(1)信力,(2)精进力,(3)念力,(4)定力,(5)慧力。根与力尽管作用不一样,但拥有相同的五种心所。五力的作用是使心所不会受到对立之法动摇——犹豫不决、懈怠、失念、散乱及愚痴;信力对治犹豫不决,精进力对治懈怠,念力对治失念,定力对治散乱,慧力对治愚痴。

根与力拥有相同的五种心所,尽管这两组的作用并不一样。根是在其范围之内执行支配作用的心所;力则是该些心所不会受到对立之法动摇。因此五根在它们各自的胜解(adhimokkha)、致力(paggaha)、警觉(upaṭṭhāna)、不散乱(avikkhepa)及照见(dassana)范围里执行其支配的作用;如此它们协助对治对立之法:犹豫不决、懈怠、失念、散乱及愚痴。五力即是这五法不受到对立之法不动摇与无法击败的一面。在培育五根时必须平衡信与慧,以避免轻易盲信与机智狡诈两端;以及平衡精进与定,以避免心散乱烦躁与软弱无力。然而,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具备极强的念根,因为念能够看管其余诸根的提升,以及确保它们平衡。

根是功能,力是力量、能力。从开发功能到提高能力的过程就是修习五根和五力的过程。五根发展成熟的结果是获得五力。这个能力指的是克服或解决障碍的能力。

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这称为五根。

  在这五根当中可以分为两组:精进根与定根是一组;信根与慧根是一组。精进根偏于动的,定根偏于静的,惟有动静相宜才是平衡的;信根与慧根又是一组,信根是偏于感性的,慧根是偏于理性的,惟有感性和理性达到平衡,才叫做中道。

在这五根当中,精进根和定根要达到平衡。

精进根是指努力或者说内心的活力、冲劲;

定根是指内心的平静。

如果一个禅修者过度地精进,会使人躁动不安,心没办法平静。在我们修入出息念的时候,如果禅修者精进力过度,他会造成头晕、会头涨,会身体发紧,或者说他的心很烦躁,躁动不安;但如果定根太强而精进根不够,人就变得会懒洋洋的,无精打采,心沉滞不前,也就是过度的平静,静到不能够动了,定过头了,这样的话就变成是定根与精进根不平衡。定根和精进根的平衡,其实就是说我们要达到在内心平静的前提下不断地精进。如果没有平静为前提的精进,它就变得过度地躁动。但如果只有平静而没有精进,心就过度的懒洋洋变得没有活力、没有冲劲。

对于另外一组,信根和慧根也是这么样。如果一个人的信根过强,他就很容易变成迷信,变成会搞个人崇拜,变成会宗教狂热。例如说,有哪位大师来了、哪位上师来了,听说他懂得加持,他能够帮你消业障,他很灵验,他还会帮你看相算命,大家就一窝蜂的涌过去、盲从,这种叫做信根过度而慧根不足。

但是,对于我们学佛的人来说,慧根过度也不行,就好像有些学者一样,他满腹经纶,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引经据典、寻章摘句。但是,你叫他安下心来坐一下,他就象猴子一样坐不住了。你要叫他真正去禅修,他就没办法坐。但是你叫他评论、评头品足,他可以帮你说的上,整天整夜都会帮你讲。如果一个人慧根过强,他会变得很容易批评,他的逻辑性太强、思辩性太强而变得批判性也很强。因此在禅修的时候,精进根和定根要达到平衡,而信根和慧根也要达到平衡,就是动和静、情与理都要达到平衡。

  不过对于修定者来说,在培育定力的阶段,即使信强也是适当的,如此依相信、信心将证得安止。于定、慧中,对于修定者来说,一境性强是适当的,如此他可证得安止。也就是说,在定和慧当中,在培育定力和培育慧的过程中,对于培育定力的禅修者来说,定根强是适当的,因为这样他可以证得安止。对于修观的人来说,慧强是适当的,如此他获得通达无常、苦、无我相。但两者平衡才能够得到安止,这句话也就是说,我们说到的五根要平衡,即精进根和定根要平衡,信根和慧根要平衡。但是在我们培育止观,修止培育定力,修观培育慧的时候,它们也略有侧重点。在修定的时候,信根强一点,信根强一点而慧根稍微弱一点是适当的。为什么呢?因为信根是偏于感性,它的心更容易投入。而慧根,由于慧根往往它的相就是要抽离出所缘来看,它才能够看得清楚。

  当然了,如果到了修观的时候,修Vipassana的时候,那个时候慧根要强,信根不能够太强。慧根强,我们才能够很客观、很平静地观照,也就是很如实地观照。如果涉入了过多的感情成分的话,我们反而变成不可能很如实,因为修观是不能靠想象的。你看到怎么样就是怎么样,你就怎么去观照它,所以那个时候慧是应该很强。也就是说,定是要我们的心和所缘结合在一起,而慧是要让我们的心抽离出所缘,最后抽离出诸行法才能够解脱。

  如果心过度地排斥所缘,你不能培育定力。如果心过度地黏着所缘,你的慧不能够生起。不过,无论是信、慧组也好,无论是精进和定组好,‘念’在一切处强都是适当的,‘念’可以保护心避免因为倾向于掉举的信、精进、慧而陷于掉举,及因为倾向于懈怠的定而陷于懈怠。也就是说,‘念’在一切时都适合的。就好像我们说到盐,盐放在汤里也可以,放一点在饭里面也可以,放在菜里面也可以,是不是?它是适合一切的。我们调味,放点盐都是适合的,同样的,对于正念也是这么样。无论在培育信根、培育精进根、培育慧根或者培育定根的时候,我们都需要有念,念就是把心沉入到所缘当中。无论培育定力需要这种念的保护,培育慧也需要这种正念的保护。惟有我们达到了五根平衡,平衡才能够取中道,在平衡的前提下、在内心平静的前提下,我们付出的努力才是中道的精进。(玛欣德尊者)

五力说

什么是佛教?

    佛陀所教导的非常清楚,

    如果一件事情能把善心提升起来,那就去提升起来,

    如果一件事情会把不好的心提升起来,那就去降低他,

    如果一件事情能把善的心所提升起来,那就去提升他,

    如果一件事情会把不好的心所提升起来,那就去降低他。

    信、进、念、定、慧,也是佛陀所教导提升心的方法,如果你的心要圆满快乐和喜悦,那你就是要提升这五力。

   同样,这五力提升的话,你的贪嗔痴、自我中心、掉悔、疑就会自然的消失,这五力提升,而这些染污烦恼就会自然下降,这就会变成自然的结果,自然的来。

    直到染污烦恼全部停止前,这五力就是要不断不断的增加。

要提升这颗心,就要去看:

    什么是信?什么是信所带给你在法上的价值?如何把信提升起来?

    什么是精进?什么是精进所带给你在法上的价值?如何把精进提升起来?

    什么是念?什么是念所带给你在法上的价值?如何把念提升起来?

    什么是定?什么是定所带给你在法上的价值?如何把定提升起来?

    什么是慧?什么是慧所带给你在法上的价值?如何把慧提升起来?

    这些事情如果你很清楚的话,当你穿过佛陀的教法,这样的方式就会发现心很容易可以把法提升起来。

什么是信?为什么我们需要信?为何我们会在这里?

    就是因为在这里的教法,让我们觉得佛陀的教法很好,所以我们人在这里,那如果我们没有信,不相信佛陀的教法在这里,我们也不会在这里跟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觉得佛陀教法是正确的,这就是信。

    这份信可以让我们的心力增强,信心是最主要的基本成分,这个成分在的话,信力一提升,就会有一种澄清的作用,不但可以清净我们的心及血液,还可以让神经系统活耀起来,所以,有时当我们的信力来时,眼泪也会滑下来,就是因为这样,会让我们的心很澄净,让神经系统很舒服。这就是信的作用。

    当信力提升起来,清净这颗心的结果是暂时的,会很容易跟法相应,如果信力很强,才会比较持续的保持清净心及血液的作用。

知道信的价值在哪,如何提升他,之后,就要去提升他。

什么是精进?

    如果没有精进,我们什么事都不能做,也不想打坐,精进力很弱的时候,什么事都不想要做,因此精进力是一种持续力,他会让我们一直持续、持续,所以精进力往下滑落时,这人是没办法修行的,因此,精进力就一直在支持我们,这样的持续力,直到我们证悟涅盘,这精进力我们都要保持住。

什么是正念?

    正念就是一直保持心在当下,投入在当下,譬如,拿扇子在挥动的当下,你的身体与手,全部都觉知他的移动,这就是你的正念有在。

    如果你正念不在,你在挥这个扇子,但你的心不知道飞到哪去,心不在,就是正念不在。

    正念是很重要的禅修因素,我们就是要在每个当下觉知我们现在在面对的是什么,譬如,我们常在读书时,心不在书上面,也是没有正念,诵经的时候,妄想很多,也是没有正念,所以,当我们在诵经、在读书的时候,都要保持这个专注力在上面。

    诵经的时候,听声音在当下,或者观想它的意义,或者看他的字,这些全部都可以把正念带起来。

    如果没有这样,我们都是做某件事,就跟妄念在一起,两样都合并在一起,所以,正念一个很好的作用,就是告诉你这个是正确的、这个是不正确,因为正念在的时候,可以很清楚知道正确跟不正确,当你知道正确或不正确时,表示觉知力有在,当你觉知力有在,就表示其它人在睡觉时,只有你醒着,你可以保护其它的人,小偷来的时候你可以知道,这个正念和觉知力就可以让你知道,这个好的心来了,内心生起好的意念,这时候,就知道把它持续,也知道现在内心生起不好的意念,那把他降低,对修行上来说,这部份很重要,而且一定要把正念心提升起来。

什么是定?

    定的暂时作用是清净这颗心,能够把染污烦恼阻断,所以,当你有在定中,染污烦恼是不能来的,如果我们在定中,就像我们在一座山的山顶上,可以看到底下一团乱,像蛇等等都在山下,它们没办法上去,定也是一样,染污烦恼不能跑到心上,因为已在比较高的阶段,有定的话,比较能把心力提升起来,有些人想,如果有定的话,我就会带来很多的喜悦快乐,可是这不是主要的作用,定的主要作用是要把这颗心提升起来。

什么是智慧?

    智慧就是一种了悟力,就是可以很深的去看透事物的真相,就像看到水瓶,水瓶只是概念,可是如果你往内关照它,看到某种程度,里面是什么架构、他是什么组成、他是怎样运作等,那就是某种程度的智慧,譬如看到很棒的车,如果有运用智慧,便会穿透它,看到车子里的零件、组合、架构,它看到内部是怎样,对于我们的身和心也是一样,如果你可以去穿透看身和心,会看到身体只是32个器官组成,去看到它都是小元素组成,那这时你的智慧就会提升,去看心也是一样,去看到这个好的心、不好的心、必要的或不必要的,你就去提升它和降低它,这全部都是智慧。去看到生和灭是智慧,去看到因和果也是智慧。以上所讲的智慧都是佛陀所教导的。

    所以,我们应该要跟随佛陀的教法,如果我们能跟随、能了悟的话,我们就比较容易在智慧上增长,而且比较容易有一颗清楚的心,直到证悟,我们都要跟随这些修法,不断地修。

    这五力,就像植物一样,全部都可以增长的,譬如,给信,不必要的因素,它就会滑落,给必要的因素,就会看到信一直增长,其它都同理,五个都是可以不断增上,而且都可以变的很强大,但最主要的是你要给它因素,才会增长,如果没有给它因素,它就不会增长,如果今天给正念的因素,正念就会增长,如果今天不给正念的因素,正念就会滑落,这就是佛陀的教法,他的教法非常清楚,所以,我们都应该了解这个教法。

    我们要问自己如何提升自己的戒(道德)和内在的祥和度。

               -------圣喜长老 于锡兰 女众正直寺道场  2010.07.01

杂阿含经(六四六)当知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者。当知是四不坏净。精进根者。当知是四正断。念根者。当知是四念处①。定根者。当知是四禅②。慧根者。当知是四圣谛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①四不坏净:对佛、法、僧、戒的坚固信心。

②四正断:正确地勤奋于四个层面:(1)已生恶令断灭、(2)未生恶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起、(4)已生善令增长。另译为「四正勤」。

③四念处:专注于当前的四种目标之一:(1)身身观念处、(2)受受观念处、(3)心心观念处、(4)法法观念处。

④四禅: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等四个禅定层次。

[对应经典]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根相应48〉第8经应观经。

参考南传《增支部尼柯耶》集5〈力品2〉第14经。

参考南传《增支部尼柯耶》集5〈力品2〉第15经。

--------------------------------------

翻译:

六四六、当知经:本经叙述的内容为信等五根之解说。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五根。那五根呢?所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信根者,当知就是四不坏净(对于佛、法、僧、戒之四,生不坏的净信)。精进根者,当知就是四正断(未生之恶令不生,已生之恶勤于断灭,未生之善令其生,已生之善令不失)。念根者,当知就是四念处(身、受、心、法)。定根者,当知就是四禅(色界初、二、三、四禅)。慧根者,当知就是四圣谛(苦、集、灭、道)。」

佛说此经后,诸比丘们,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南传《相应部尼柯耶》〈根相应48〉第8经应观经。

八.应视

这是我所听见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

在那里,世尊对比丘说:“比丘们。”

比丘回答世尊:“大德。”

世尊说:“比丘们,有五根。什麼是五根呢?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比丘们,应视什麼为信根呢?

“四入流支。应视这为信根。

“比丘们,应视什麼为精进根呢?

“四正勤。应视这为精进根。

“比丘们,应视什麼为念根呢?

“四念处。应视这为念根。

“比丘们,应视什麼为定根呢?

“初、二、三、四禅。应视这为定根。

“比丘们,应视什麼为慧根呢?

“四圣谛。应视这为慧根。

“比丘们,这就是五根了。”

四念处详解链接

目录:

第一章:摆脱灰色心理疾病的五种方法。

第二章:精神疾病有哪些症状?

第三章:谨防心理咨询的误区。

“灰色”心理疾病越来越多的表现在人身上,却很少有人承认。很多人不承认自己的心理问题,导致心理负担越来越重。给大家分享一些给大家心理减压的小方法吧!

摆脱灰色心理疾病的五种方法

如果你身边的中年男性觉得不安,不开心,优柔寡断,却又否认自己有什么问题。专家称之为“灰色”心理疾病。这时候你应该告诉他想办法解决。

1.暂时换个环境。

中老年人在新的环境中,可以产生新的活力,恢复新的潜力,比如去旅游,陪孩子或亲戚住几天等。

2.多样化的生活方式

不要把人生的眼光固定在某一点上。如果你能积极地把兴趣放在知识、运动、娱乐等方面。你可以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你可以过着单调或者疲惫的生活。

3、心胸宽广,不生气。

不要贪心,不要计较,不要做任何绝对的事情。在迷茫困惑的时候,该退让的时候就退让,这样才能培养出开朗的性格和宽广的胸怀。

4.要善于自我解放。

正确认识自己,培养自己的主观平静情绪,在发现自己的时候及时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遇到不顺心的事不要闷在心里。你应该找个机会向你的亲戚和密友倾诉。往往被别人推了一把之后,你的困扰情绪就会迎刃而解。

5.合理营养,适量运动

合理搭配自己的饮食,调整身体机能,适当的户外运动,如晨跑、饭后散步等。会让人觉得健康自然。

精神疾病有哪些症状?

一般来说,精神疾病是指人的精神活动不能正常进行,出现病理障碍。精神疾病的常见症状如下:

(1)幻觉

这是一种扭曲客观事物的感觉,即把客观外界存在的东西感知为另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东西。错觉一旦发生,患者无法察觉、识别或纠正,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行为。比如病人会把碗里的白米饭看成了蛆虫,暴跳如雷;会把天花板上的天花板当成蟒蛇,从而惊恐万分。

(2)幻觉

这是一种没有真实的刺激作用于相应的感觉器官,即外界环境中不存在某种东西,但主体却坚持感知这种东西的存在的一种虚幻的感知和体验,所以是一种无中生有的虚假感知。幻觉包括幻听、幻视、味觉幻觉、嗅觉幻觉、触觉幻觉等。患者可能完全被幻觉所吸引,被幻觉命令所支配,出现各种异常举动。比如有的病人会听到“命令”他烧自己的东西或者扔掉自己的钱,“威胁”要杀人等等。在这种错觉的影响下,患者真的会因为受不了威胁而放火烧自己的东西,扔掉自己的钱,企图自杀。

(3)妄想

这是一种没有事实依据但患者很坚定的病态想法。是一种扭曲的信念,错误的判断和推理。一般有疑病妄想、参照妄想、恋爱妄想、迫害妄想、嫉妒妄想等不同类型。说明患者对周围的事物产生怀疑,或者夸大自己的能力、地位、财产。虽然这种想法极其荒谬,完全没有根据,但患者们坚信这一点。无论别人怎么解释,甚至把无可辩驳的事实摆在他面前,都丝毫不能动摇或纠正他错误的信念和想法。例如,一些患者认为他们的身体患有一些无法治愈的疾病,如脑萎缩和器官衰退。虽然医生反复详细检查,证明这种病不存在,但患者还是坚信不疑,整天忧心忡忡,郁郁寡欢,以为再也没有活下去的希望了,等等。

(4)兴奋

这是指患者情绪激动,活动增多,易怒,说话时喋喋不休,坐立不安,有时冲动,有伤人毁物的破坏性行为。

(5)忧郁

这意味着患者整天情绪低落,抑郁,悲伤,叹气,对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一点也不感兴趣。这类患者有自责、悲观、绝望的想法,甚至有自杀的念头和行为。

(6)固执。

患者几乎一动不动,不说话不动,不吃不喝,常保持固定姿势,整天僵硬地坐或躺在床上,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或反应迟钝。即使有人在他耳边敲锣打鼓,他也无动于衷,就像“木头脑袋”。

(7)谵妄

这是急性脑损伤患者的症状,多由感染和中毒性疾病引起。患者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坐立不安,不认识周围的人和事,经常出现恐怖的幻觉。比如有的病人,在谵妄状态下,说自己看到了死了很多年的人或者狰狞的妖怪,要把他带走,于是大哭大闹,惊恐万分。

(8)痴呆症

这是慢性脑损伤的症状。患者智力和记忆力明显下降,丧失了正常的理解、判断和计算能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增多,竞争压力加大,人口和家庭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重性精神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与此同时,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老年痴呆症和抑郁症、药物滥用、自杀和受重大灾害影响的人的心理危机也日益突出。精神卫生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而且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造成或加重贫困。根据卫生部公布的数据,精神疾病和行为障碍相关疾病负担占疾病总负担的20%,居我国疾病总负担之首。据预测,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将在本世纪变得更加突出。

谨防心理咨询的误区

现在很多不把感情问题当回事的人,已经意识到自己有心理疾病,有了寻求心理医生帮助的欲望。但是很多人的认识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心理学家产生了一些曲解,使“心理郁积”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误解1:看心理医生是可耻的。

心理咨询在中国是一门新学科,人们对它仍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询问者左顾右盼,鼓足勇气走进诊室,在医生的再三保证下,愿意倾吐心事;或者是走了大弯路才暴露了真实情况。因为在很多人眼里,来咨询的人往往害怕被认为是患有精神疾病,或者被当成怪人。请教是有黑幕隐私或者思想道德素质有问题,表现出感情上的艰难是软弱无能的表现。所以很多人宁愿承受精神上的痛苦,也不愿去看医生。

其实,人们眼中的心理障碍和“隐私”,往往是医生眼中大众常见的心理障碍和症结所在。医生不会取笑你,不会替你保密。所以咨询师抛下包袱,充分信任医生,才是诊疗的关键。在心理学领域,经常引用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的西方男人和一个年轻女人约会时,男人迟到了。问及原因,女方不但没有责怪他,反而更加欣赏他,因为首先说明他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其次他有向上的精神,有强烈的改变生活质量的欲望,不想在混乱中虚度一生。在我国,同样的情况,女方可能会猜测男友是不是精神病人,会不会遗传,我该不该和他说话等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认知,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误区二:拿心理学当“算命”

有一个关于两个很久没见面的老同学的故事。其中一个知道另一个是心理学家,就让他算算自己现在在想什么。其实很多询问者都有类似的心态。他们不愿意或羞于透露自己的内心活动。在他们看来,反正你是心理医生。简单说几句,应该能猜到我心里在想什么,不然就无能了。但是,心理医生不是算命的,也没有什么特异功能,能看透人的内心世界。他只是应用心理学现象和规律,对咨询师提供的足够信息(病史)进行合理分析,然后进行认知和行为心理治疗。只有提供详细的病史,医生和患者才能共同找到疾病的症结所在,医生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否则治疗就会完全不同。

误区三:对心理咨询抱有很高的期望。

很多来访者把心理咨询神化,仿佛心理医生就应该是无所不能,无所不能,就像一个锁匠,可以一下子打开任何一种“结”。他们经常来看病一两次,如果达不到想要的“晴空万里”的心情,就没有下文了。其实心理咨询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心理干预是一个非常艰难漫长的治疗过程。心理疾病往往和咨询师的性格密切相关,就像冰山一样。没有强烈的寻求帮助或改变的愿望,没有与之竞争的持久决心,很难从冰中融化。所以,来心理咨询要做好“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误区四:把自我提升的责任推给医生。

有些询问者把心理医生当成“救世主”,把自己所有的心理“包袱”都扔给医生,以为医生应该可以一一解开,自己却不必思考、自省、努力、承担责任。在综合门诊中,病人看病,医生诊断,开药,医生说了算,病人绝对服从和配合,所以很多前来询问的人自然把这种模式带到了心理咨询室。要知道,心理医生只是起到分析、引导、启发、支持、改变认知、帮助心理咨询师人格成熟的作用。另外,辅导员面临的是一个选择,不能做决定。希望医生在帮忙出主意的时候,要明白医生和咨询师是不同的独立的人,和咨询师的价值观完全不同。医生无权把自己的价值观、好恶强加给咨询师。“救世主”只有一个,就是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战胜自己,重塑自己,最终超越自己。把自己完全交给医生是推卸责任的表现,只会一事无成。

误区五:心理咨询等同于思想工作。

心理咨询师中的另一种极端理解是,心理咨询没有多大用处,无非是宣讲道理。所以,忽视或者没有意识到情绪问题是需要治疗的疾病。女生因为痛苦的性强迫观念来看病,家人反对干涉:你就是不能放轻松,敞开心扉就好。而且不允许病人吃药。患者得不到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内心绝望,从而影响治疗的连续性和效果。其实心理咨询作为医学中的一门学科,有着严格的诊疗程序,可能会有交叉,但并不等同。思想工作者说服对方服从和遵循社会意识形态、道德标准、社会规范和集体意志。心理咨询是运用咨询技巧、心理分析等手段,找到心理障碍的症结所在,加以诊断和治疗。医生采取客观中立的态度,而不是批评教育来访者。这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来战胜疾病。还有一些精神疾病是在大脑中一些生化物质发生变化的基础上来的。单纯的心理咨询很难达到治疗效果。要和药物治疗结合起来,比如内源性抑郁症的治疗,这是思想政治工作永远代替不了的。

结论:心理疾病不是什么大事。我们不应该害怕医疗。对精神问题的正确理解可以

手相面相八字,如何预测你的一生 盲派八字地支六合

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azi.simcf.cc//8zsm/25820.html

相关推荐